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二世纪的罗马帝国是宗教迷雾笼罩的时代。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成为了当时暴政的统治工具。而琉善继承和捍卫了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光荣传统,在其著述中对宗教迷信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也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阶级立场、哲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琉善在美学思想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琉善是2世纪罗马帝国重要的修辞学家、讽刺文学家、诡辩家.关于他的宗教思想,学者们考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各异.要准确理解琉善的宗教思想,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作品.通过系统总结琉善的作品,可以看到他运用讥讽的手法,以哲学理念为武器,抨击祭祀,批评预言,讽刺神灵,用严密的理性思维,攻击传统宗教中脆弱的环节.不过,琉善不是无神论者,他的批判并不是要与希腊罗马宗教决裂,或彻底否认信仰存在的必要性,而是要将传统宗教提升到一个新的神学高度,为罗马的宗教活动寻找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同类而不同一的现象。迄今为止,宗教与迷信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的膻变过程。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宗教与迷信混饨不分的话,那么人为宗教的出现便成为宗教与迷信分化独立的契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发生的人类社会中思想与实践相分离的历史进程,原始宗教也产生了观念与行动,即信仰与巫术的逐步分离。社会的需要和人为的加工使得宗教越来越神学化、精致化、体系化,彼岸世界于宗教的重要性和核心意义日益增长。而那些仍然注重现实世界的粗陋低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巫术,以及与正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迷信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们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具体而言,在构成要素上,宗教是具有内外要素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迷信则是一种粗俗和零散的思想意识;在内在属性上,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它对世界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作出回答,属于形而上思想领域,而迷信是一种意识活动,力图解决个人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属于形而下的工具范畴;在目标指向上,宗教探求生与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迷信则关心此时此地的现世;在社会功能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了可供实践操作的道德体系或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而迷信只是一种简单、直接、非理性的心理调节手段,正是由于两者间存在的根本差异,最终使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而迷信只是人类非理性的蛮性的遗留。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从唯物主义出发,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黑暗势力,发展了战斗的无神论,为反对宗教迷信和宣传无神论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曾经多次高度地评价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战斗的无神论,并要求马克思主义者都要学习他们的榜样,把反对宗教迷信的斗争进行到底。但是,林彪、“四人帮”一伙长期以来不仅不宣传无神论,反而肆无忌惮地大搞封建迷信和新的造神运动,致使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家们从经验论出发,以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对作为宗教神学基石的上帝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对宗教迷信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无神论社会进行了构想,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代表看西方近代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无法也不可能真正驳倒宗教神学,也没有揭示出宗教迷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因而也不可能找到消灭宗教迷信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神宗教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思想不等于一神宗教,思想是概念运动,宗教则是信仰运动。一神宗教的产生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神教产生之客观或必要条件是"民族共同体的苦难",而"民族共同体的苦难"与犹太民族基本是一个同义词,在古代,不再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无助、无望,因此,作为一神教的产生是非常偶然的。但"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只赋予一神宗教产生以可能性,而没有赋予它以现实性,一神教之产生仅仅有客观或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它还须有主观或充分条件。一神教产生之主观或充分条件是"先知们的战斗精神",正是先知们的努力及献身精神使得犹太民族幡然忏悔、大彻大悟,并真正踏上一神宗教的通途。  相似文献   

9.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10.
试析希罗多德的宗教迷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实际上只要认真研读《历史》就可发现,希罗多德对神意并不是盲目崇拜,他所记载的历史,其中心是人事而非神事,他的历史观是宗教迷信思想掩盖下的人本史观。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世俗社会的君主制是导致宗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的重要条件。印度宗教长期保持着多神崇拜的特点,或说长期没有出现“统一的神”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古代印度长期“没有统一的君主”所致。另外,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而形成的种姓制度以及长期存在的村社制度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分散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出版的有关宗教与信仰的学术著作中,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显得与众不同,既不专论宗教,也不单纯谈论信仰,而是从宗教与信仰出发,探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关系,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关于神灵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学术体系,并在二者协调与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构想,议论精微,立足实践,论证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为解决现代人的信仰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迷信是一对挛生兄弟。作为社会意识,两是对社会存在否曲,颠倒的反映,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迷信则是一种社会心理,二分上不同的认识层次,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上剖析宗教和迷信之异同,是在实践中正确对待宗教和迷信的前提,也是精神明建设过程中应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同迷信违法活动的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在科学招牌、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普遍存在着,并且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同各种迷信违法活动进行斗争,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就迷信违法活动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现阶段,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迷信违法活动的市场本应越来越小,成为过街老鼠,实际却不然,迷信违法活动仍然大量存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在着迷信违法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一,愚昧落后是迷信违法活动的温床。据第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在各种自然宗教和现代宗教均有广泛的表现。文章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对此论证,认为其原因是:1.宗教教义的哲理明确、深刻;2.宗教教规的条例严格、具体;3.宗教教团的成员学养深厚;4.宗教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5.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崇高、权威。各种原因之根本,是宗教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6.
红枪会是河南继白朗起义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农民武装反抗运动。它发展之迅猛,波及范围之广泛,及对河南政局影响之深远,在河南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尽管红枪会多由无家可归,穷困潦倒的农民自发组织而成,因而不免带有浓重的宗教迷信色彩、狭隘地方主义和土匪习气,有的红枪会甚至被土豪劣神所控制,为军阀所利用来抵制革命。但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奴隶制时代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宗教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奴隶社会需要高级宗教。奴隶制秩序是依靠暴力和迷信来维持的。统一大帝国的出现需要独尊神明的保护,教俗互相支持、互相利用;残酷现实不仅要有英勇斗争精神,也需要精神安慰;宗教开辟了表现才能的新领域。姓隶社会具备创造高级宗教的良好条件:高度集权使尚欠充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奴隶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哲学上的辉煌成就使宗教获得良好的文化素养;三大宗教的坚强组织与广泛交往,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战斗力,最终克服各地传统文化的抵制,战而胜之,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8.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朱旭 《现代语文》2007,(6):28-29
百回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时期中下层社会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小说中有大量笔墨关涉佛道,作者以其犀利辛辣的文字在讥讽、笑骂中揭示批判了明清时期佛道文化的世俗化、财色化,并非是一部提倡封建道德和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明清时期宗教文化的腐败性与欺骗性使得封建士大夫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并影响了民间宗教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20.
华夏俗信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有极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普通民众可以不是某一正信宗教的虔诚信徒,但并不妨碍他们借用历史名人创造新的神灵来满足行业之需。中国的行业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业祖师神,另一类是行业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