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会写与会想     
学会写文章,是同学们学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怎样才能达到会写呢?这问题相当复杂,不是一下子能讲清楚的.但如果简单地回答,也就是两个字:会想.这就是说,会写是由于会想.乡里人说:"文章是心头发派出来的".这"发派"也就是"想"的意思,就是讲文章是心里想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温州的教师向我咨询:"作文指导课应指导什么?"我非常简洁地回复:先确定内容,再激发兴趣.她追问:"不指导学生说一说吗?""指导学生说一说?说什么?"我反问.她好像遇到了外星人,以为我居然不知道在作文指导课上的重头戏就是"从说到写"!让学生"说内容",这种提法我能不懂吗?不知听了多少堂作文课,无不是循规蹈矩从说到写,让学生先说出内容,再引导其他学生对某生的"说"做出评价,从而规范下一生的"说".试问,当你要写文章时,别人却在你动笔前说三道四,说一些并不是你想写的内容,你是烦,还是厌?  相似文献   

3.
樊春楼 《现代语文》2005,(12):123-123
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指出:"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这充分说明了写作对人生的必要性.写文章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写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半壁江山"之称.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具备以下"十度".  相似文献   

4.
"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人的自信".从这句话中教师可以体会到自信在教育中的作用.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通过实践,"多微笑、多交流、多夸奖、多展示、多示范、多掌声、多关心"这7个方面在挖掘学生自信,能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笔者认为,其调控要求可归纳为"软"、"硬"两个方面.软要求包括思与想;硬要求包括背与写.具体说,即深思、畅想;硬背、多写.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学生最难做、最怕做的一样作业,却是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随着江苏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作文分数增加,作文分数在总分中所占比例更大,作文更显重要.绝大多数学生想写好作文,但难以为之.怎样指导学生写作,使学生写作有法可寻、有文可依,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探讨的问题.教师如果在遵循学生习作规律的基础上,能经常亲自写一写学生的同题作文,试试"水"的深浅,或经常动笔写一写其他文章,这样既能使作文指导、讲评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之更好地完成习作,也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文".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作文"怕写""假写"的根源不完全在于学生词汇贫乏,而主要在于缺少素材"无米可炊".改变目前学生作文状况的办法是:多说,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说起,规定内容每天一说;多读,从文学宝库中去汲取营养;多写,确定话题让学生去写,说与写结合;多评,师生共同评价作文,交流写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从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要求说起 叶圣陶老先生曾对写文章提出如下要求:"无论应用的或练习的写作,以写得像样为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怎么理解叶老的话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中,需要自如地把话说明白,道理讲清楚.举一个例子,我们阅读药物说...  相似文献   

9.
"复作",顾名思义就是"一题再作",也叫"二次作文法".它要求学生在初作的基础上进行又一次写作.这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育",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所以说,教育既包含知识层面的"教",还包含做人方面的"育".在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用"心"育人,给学生以爱心、耐心、诚心.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听和写的任务是输出信息,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发表".说是口头表达能力,写是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中,说和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重视写文章,文章也写得好,这是中国人很自豪、外国人也经常奉承的.中国人把写文章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确实,文章写了几千年,文明也忽闪忽闪地延续了几千年,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从夏桀商纣一直到俺孔庆东,望的还是那个月,摆弄的还是那些字儿.  相似文献   

14.
一、运用"平面镜哲学",仔细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景和物.而写作,又源于活生生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可学生却老是在抱怨:"我每天都过着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枯燥日子,哪还有时间来观察生活啊?"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还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倒)不出",心里有话却苦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4月24日傍晚,文化学者、著名的"七月"派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因病溘然长逝.贾老的一生,经历了"八十一难".他曾说:"既然生而为人,又是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些,尤其是到了离火葬场日近之年,更应该用尽吃奶的最后一点力气,把‘人'的最后一捺画到应该画的地方去."他做到了将"人"字写得大气而端正,直到最后一息,去得平静无憾.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老又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  相似文献   

18.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08,(30):14-15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在理论上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语言和文字".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所教所学的却是"话语和文章".从其动态过程来看,所谓"说、听、写、读",指的也绝不是说、听、写、读语言学中的"语言和文字",而是言语交际学中的"话语和文章".……  相似文献   

19.
文章要写得好些,则非下苦功修改不可.有些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肯改,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在写文章这件事情上,我们要敢于"自以为非",相信自己会出次品.修改的过程,就是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程,就是排出糟粕、挤掉水分的过程,当然也是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鲁迅在饱尝了创作甘苦之后,概括出了两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既然"不由天",那就是"由人","由"作者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好课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语文味为首.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味有三味,即读味、写味、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