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语中表达“母亲”、“姐姐”、“妻子”、“女儿”等称谓意义的词互相间尽管其派生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词根形式相同或相近。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这些称谓词曾有过同源关系,它们的共同形式为,并且进一步认为,同表达“乳房”意义的词同源。它反映了如下情况:人类在其早期阶段,“乳房”是女人区别于男人的重要标志,从而女人也有了“乳房”的称谓意义,之后,随着“女人”的社会分工的加细和明确,由“女人”派生出了“母亲”、“姐姐”、“妻子”、“女儿”等不同称谓词。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1):35-38
翁衮是蒙古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其本意是"神圣"、"神灵"之意,是对蒙古族萨满神偶的一种专用称呼,后被人们用作对敖包、部落、姓氏、人名、地名、山水、寺庙等的称呼,但"翁衮"一词仍为"神圣"之意,无太大改变。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1,(3):78-85
三言是明代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涉及内容广泛,人物众多,称谓词极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对三言中的老类称谓词作穷尽式统计,从亲属类、拟亲属类、社会类、姓名类、詈称类等五方面对老类称谓词进行归纳分析。这类称谓词都是表示人物身份或关系的名词,老字在表达被称谓者年纪较长的同时,主要传达了尊敬、经验丰富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作者“颇疑‘得恼’是蒙古语”,并将“得恼”具体解作“糊涂,傻瓜。”笔者认为“得恼”是汉语词而非蒙古语.义为“头、脑袋。”据方言、古语词及文本语法语境等,应理解为“头、脑袋”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新婚"闹新房"的婚俗,其原始意义并不仅仅是捉弄,主要是惩罚,惩罚新郎新娘结婚这种"不道德"行为,随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确立和婚前性自由的禁绝,婚姻"排他性"的不道德转变为道德,"闹新房"的惩罚意义也就丧失了。  相似文献   

7.
米粉是我国稻米类主食的一种,历史源远流长:粉状米粉制品在先秦时期就已作为粉食之始出现在民众的日常饮食之中,而后发展出米制糕饼及蒸粉系列菜肴;线条状米粉制品与面条关系密切,传承久远,时至今日则因分布的地域差异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主食或小吃。在米粉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地域化过程中,历史文献中的相关称谓亦经历了系列变化。回溯米粉称谓的形成及其历史变迁,不仅有利于梳理米粉发展演变及传播的历史,也有利于揭示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不穀”在《国语》中共出现11次,其中《楚语》5次,《越语》5次,《吴语》1次,皆为君王自称亦或唤他君之辞。通过探究上下文,发现“不穀”源于楚地君王自称,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融合,吴、越两国君主也效仿楚君使用此自称。此外,还从出土文献《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金文中发现“不穀”之“穀”的本字为“”,它是楚地方言词,后被常用字“穀”所替代,两者为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9.
湖南双峰方言中含“唧”的表人称谓词十分丰富,既有长辈亲属称谓词,也有小称词、昵称词、贱称词与戏称词。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唯一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内设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文章就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由于汉蒙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对汉语成语文化蒙古语解读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对蒙古语再现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以“阿”为词头的亲属称谓词有自身的特色。文章探讨了这些词语的来源.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出此类称谓词语是蒲松龄对宋代以前的典籍词汇的融汇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吴宇伦 《文教资料》2014,(36):171-172
称谓是社会中人际交往在语言中最系统、最直接的反映。称谓不仅能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因素,还可以大致获悉使用者以及使用对象的地位以及精神风貌。而将作为封建社会中身份最为独特的历代帝王的自称词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更可以清楚地洞悉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时代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与一般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特点不同,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从心理适应开始的。虽然女性移民因为婚姻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而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又直接影响了她们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交往,影响了她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相似文献   

16.
"新建本科院校"称谓最早见之于文献是1998年。据考证,这一称谓很可能出自这类院校内部的研究者,先学界而后官方,时至今日仍未固化。由于"新建"这一概念具有流变性、模糊性等特点,因而此称谓不便于指称明晰的分类研究和工作上的分类指导,故建议将其更名为"新大学",并对更名理由进行了阐释,对"新大学"的内涵与外延作了界定。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学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已经被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后形成的"白衣""白夷""百夷""僰夷""摆夷"等是傣族先民的族称,许多学者认为因其穿着白色衣服而称为"白衣",后世再沿称异写为"白夷""百夷""摆夷"等。文章对这些族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其来源于彝族先民对傣族先民的民族称谓,这些族称在汉语中只有字音的关系,没有字义的内涵。文章从彝语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族称的共同涵义,其意为"河中捕鱼民族",同时从历史文献学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韶光渐逝,繁华易碎,多年前摇篮边温柔的身影还在记忆中鲜明着。请记得,我一直在等你回来!—题记记忆中的你是一个很神奇的人,你会制作好玩的青蛙和可爱的小兔,你能将我举上头顶仰望天空的湛蓝,你总是牵着我跳过雨后低洼的水坑,你常常搂着我溜过乡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