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不少学者都喜欢将《夔州歌》与竹枝词作比较,可是比来比去并找不出它们之间有多少相似之处。譬如,杨西河一方面说“十首亦竹枝词体”,一方面又说它“自是老境”。浦二田则认为它虽然“间有俚句”,可是“体格特高”,如果“放低便是竹枝词”。翁方纲认为“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可是接着又说“其吞吐之大,则非但语竹枝者所敢望也”,竹枝词当是“另属一调”。从这些名家所作的比较中,我们只看到《夔州歌》自身的诸多特点,并看不出它与竹枝有多少共同点。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类比呢?也许作这种类比是为了提醒人们,杜甫的这类诗歌与民歌的渊源关系吧。这用意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也不必尽在竹枝上做文章。俚句、拗句,成都时期的七绝中就不少见。象《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论其韵味,比《夔州歌》更接近竹枝的“凄惋悲怨”①。其实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个著名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域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沅水、酉水、清江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它本是巴人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载:“《竹枝》本出巴渝。”竹枝词最初为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是适应歌、舞、巫祀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4.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5.
杨维桢是元代以"西湖"为题创作《竹枝词》的第一人。由杨维桢发起的"西湖竹枝酬唱",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西湖竹枝酬唱"的最终成果《西湖竹枝集》,选编了122位诗人的184首诗,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西湖竹枝词》总集。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元代西湖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的描写。《西湖竹枝集》对明、清两代的各类《竹枝词》创作,均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竹王崇拜”与《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运用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祟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祟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章钩沉史籍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康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耐,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民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谪贬到建平(秭归)时,见乡里联歌“竹枝”,因仿屈原《九歌》作《竹枝词》九首,于是人仿其体,作者渐多.可见《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乡土文学,经过刘禹锡的培植加工,因而在唐诗中异军突起,成为唐诗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后来它便风行全国,尤其在四川创作的人更多,因为它发源于四川,所以特别为四川人所喜爱.但是对于这种诗体的特征和作用,很多人都未能把它与绝句划出明确的界限,有人甚至把它和绝句弄混淆了.我们反复学习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林孔翼、沙铭璞所辑的《四川竹枝词》,又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著作,企图对《竹枝词》的特征、格律、作法及社会价值,作一点探索.一、竹枝词的由来《全唐诗话》云:“宪宗立,禹锡贬连州,未至、斥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珊瑚钩诗话》卷三云:“古有采诗之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此皆风言.”又《韵语阳秋》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篇,乃梦得为兄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以上各种诗话都指出《竹枝词》是刘禹锡取民歌加工而成,但说得不详,有的还有错.  相似文献   

8.
一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这种流传于三峡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大概是一人领唱,众口相和,和声中有衬字"竹枝",于是得名。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  相似文献   

9.
王丽琴 《文教资料》2006,(23):73-74
竹枝词是古代的民歌,内容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兼咏爱情。到了唐朝,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逐渐实现民歌竹枝词向文人竹枝词的转变。刘禹锡在竹枝词的这一转变上功不可没。他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充分反映了当时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特有的自然风景,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巴蜀风俗民情图,也为今天的民俗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民歌"竹枝"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到唐代达到兴盛,宋元时代继续流传,明代仍传唱不衰。根据流传下来的明代文人竹枝词中对民歌"竹枝"的有关记载,可以勾勒出明代民歌"竹枝"的大体风貌:一、传唱地域主要为巴渝楚湘吴越一带,广泛传唱于大江南北。二、演唱者既有女性也有男性,演唱环境多为月下水边。三、演唱内容以爱情为主,兼咏劳作,以苦怨为感情基调。四、音调上具有柔靡婉转的南音特征。明代民歌"竹枝"的盛行无疑会启发影响到明代文人竹枝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起源很早。唐代的文人顾况、李涉、刘禹锡,白居易都写过《竹枝词》,其中以刘禹锡最著名。《竹枝词》的形式类似七绝,但平仄较绝句宽。《竹枝词》原是巴地(今四川重庆)一带的民歌。刘禹锡《竹枝词·序》云: 四方之歌,音异而同乐。岁正月,余在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舞睢。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率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竹枝词》,不但在唐诗中为瑰宝,在诗史上也是杰作。禹锡的贬谪诗、咏史诗,可以有其他唐诗人与之媲美,但他的《竹枝词》却无与伦比。推究共奥秘,我认为是:以诗人创作之特色,而还民歌艺术之本位。《竹枝词》,以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作于夔州,时禹锡到任夔州刺史。其序云:“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  相似文献   

13.
曾枣庄《需》文全盘否定饶晓明论《竹枝》等40首为新增东坡词。但据史料考证《,竹枝歌》可入东坡词,而非曾文所说“的楚声即楚辞”的纯诗。因为早在唐代《,竹枝》即为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刘禹锡并已有了《竹枝新辞》“的倚声填词”词作,五代或宋初的词总集《尊前集》中也有《竹枝》词调,宋人和苏轼自己也认为《竹枝》是词。清代万树《词律》和康熙《钦定词谱》都在卷一首列了《竹枝》词牌,因而可确认东坡《竹枝歌》应属词作。文末对曾枣庄的文风献了忠言。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简论     
历史上许多大诗人都非常注意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别开生面。源于民歌的《竹枝词》这一学形式,自刘禹锡《竹枝词》创作之后,便广为流传,千余年后,仍然经久不衰,这自然是和刘禹锡的学造诣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民歌所赋予《竹枝词》的先天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申报》在早期的二十年间刊登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歌形式灵活、内容生动的特点,又因其借助报章发行,具有报章文学的特色.它改变了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重抒情的特色,着重描述晚清十里洋场的风物、人文及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史”的作用;同时,将新的语言运用到竹枝词的创作中,也是对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竹枝》原是巴歈民歌,经刘禹锡改造后盛传于晚唐五代,并成为教坊曲,演化为词牌名。《花间集》《尊前集》《全唐五代词》均收《竹枝》;《词律》、《词谱》开卷即见《竹枝》。但《全宋词》不收《竹枝》,苏轼、黄庭坚等人《竹枝》歌词不见于各自词集,而见于相关诗文别集中。然其创作经过,表现手法,演唱特点等又近“于曲子词”,故今人重编苏、黄等人词集时,不妨也收《竹枝》歌词,这有助于从音乐角度鉴赏作品。《竹枝》是诗也是词,无论编入诗集或词集,均不影响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元末诗人杨维桢有三组竹枝词,《西湖竹枝词》重在抒写西湖儿女的缠绵情愁;《吴下竹枝歌》展现了苏湖地区欢快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海乡竹枝词》描写海乡盐民的苦难生活,带有强烈的现实性。他的竹枝词不仅开拓了题材,还具有形式美与审美审丑的有机融合,外在的形式之美与内容的深度相契合,即增强了竹枝词的表现力,又提高了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的<竹枝词>历来受到人们好评,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论述其创作原因,一是导源于关心百姓生活的民歌体创作;二是分析夔州竹枝歌对其创作<竹枝词>的直接引发作用.第二部分论述其艺术特色,分剐从音乐笑、意境美、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对立中的流丽清新之美四个方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一当我写下这一题时,也许有人会说《白蛇传》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曾经演绎为传奇、话本和戏曲,却没有见过竹枝词的《白蛇传》。有幸得很,1980年我在采访中得到了一首长达168行的竹枝词《白蛇传》,故事完整,人物鲜活,抒写淋漓,感情充沛,是一篇抒情色彩和民歌风味极为浓厚的民间叙事长诗。这是一个偶然发现,也是一项可喜收获。竹枝词《白蛇传》是湖南省零陵地区偏远山乡一位民间艺人演唱的,没有文本,只凭口头演唱。当时我便用笔记录下来,为了保持原貌,我未做任何加工整理,几乎是原始型的长篇叙事体的竹枝词。至今也还没有在书刊报纸上见到过这种竹枝词的《白蛇传》。现在将其披露出来,并写下自己对它的粗浅认识和不成熟意见,为学术界研究者们提供某些信息和资料,以期得到进一步的探讨,烛隐照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刘禹锡仕途坎坷,几经贬谪。在贬谪夔州时,他学习民歌之长,仿屈原《九歌》而作《竹枝词》。其《竹枝词》内容丰富,情感婉转多讽,在与唐朝其它竹枝词的分析比较中凸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