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之如 《报刊之友》2008,(12):42-42
据《山西晚报》报道,山西省政府通报称,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在瞒报一人死亡事故后,向记者发放矿难“封口费”,领此钱的多是冒牌记者。  相似文献   

2.
7月31日,汝州市寄料镇一煤矿突发透水事故,得知这一信息的“记”500多人陆续来到汝州市。汝州市各大宾馆、饭店、小旅社都住满了闻讯而来的“领工资”人群。他们在这里与汝州市寄料镇政府企业委的杨主任进行着讨价还价。据杨主任称,各个媒体分级别发钱:  相似文献   

3.
刘建新 《声屏世界》2008,(12):66-66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之后,各路“记者”闻风而至——不是为了报道真相,而是领取矿主发放的“封口费”,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无怪乎有国际舆论惊呼:“大陆新闻界最耻辱的一幕”。  相似文献   

4.
2008年9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瞒报一人死亡事故,闻讯赶去的真假"记者"领取了"封口费"。经曝光后,事件中有据可查的涉案人员60人(其中发"封口费"封锁消息、  相似文献   

5.
"封口费"是新闻界创造的一个最新的名词.处于消息蔽塞地区的某个企业出了人命关天(决不止一条人命)的事故,为了封锁消息,蒙蔽舆论,便向听到风声而纷至沓来的各媒体的记者们几千几万元地发放金钱以堵塞其口,这金钱便被称之为"封口费".  相似文献   

6.
赵金:“封口费”,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对于社会上的普通人,都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从山西繁峙矿难之后,这个词就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对于新闻人,它意味着耻辱。  相似文献   

7.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采的记者们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煤矿方面称,领取封口费的记者有四五十人,而《西部时报》一位拒领的记者说,据他目测有上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封口费"事件频频发生。接二连三的"封口费"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潜规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真、假记者扎堆在"封口费"上?本文透过"封口费"事件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梅纯 《中国广播》2012,(7):94-94
一手拿着问题材料,一手索要采访经费,明知其为“假记者”却不敢揭穿,只因担心“问题”被捅出去麻烦更大。“真记者”来了一通正常采访,末了要起“赞助费”,有心拒绝却又得罪不起,只因害怕被“惦记”上了将来专挑毛病。对“假记者”不敢较真,对“真记者”怕得罪不起,这是一些地方、单位、企业屡屡选择“破财免灾”时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11.
赵金:“封口费“,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对于社会上的普通人,都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从山西繁峙矿难之后,这个词就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对于新闻人,它意味着耻辱。  相似文献   

12.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7,(2):103-103
据《北京娱乐信报》近日报道:原中国投诉网“记”李凌最近在北京朝阳法院刑事审判庭接受公开审讯。他因涉嫌以记身份向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勒索380万元“封口费”而被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事由:2008年,河北蔚县县委书记李宏兴(已获刑)指使矿主出钱260多万元,用于收买记者。今年3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该案:河北蔚县矿难收受“封口费”事件,共有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受到处罚,涉案的1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9名记者获刑(未获刑者为一名通讯员),并终生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2011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我担任记者部值班领导。期间。正是“走转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之际,仅以军报《部队新闻》版为例,三分之二的版面头条刊登的都是与记者“走转改”相关的稿件。值班看稿.我深切感受到.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走转改”已进入广大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促进了新闻采编作风的转变、加快了新闻文风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驻华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类书籍多次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就影响力来看,局内人的作品远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外国新闻机构发稿机制给记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记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中外比较,以立体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外国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现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细节.此外,中国读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国记者的纪实作品更能引起关注和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任波  周丽娜 《新闻窗》2009,(1):115-116
2008年9月20日,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闷死一名矿工。矿方在事发后,不仅没有积极将矿难死亡事故向有关部门上报,而是采取内部消化的政策,想把事故封杀,两天内共有23家“媒体”的28人以记者名义前往该矿,领取矿方以各种名义发放的“封口费”,这件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西省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老人的嘴里。"这是出现在3月25日的一篇配图新闻。新闻说,记者采访时偶遇这一幕,女孩叫文芳,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被救助的老人则口齿不清,双手患有残疾。该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官网转发。  相似文献   

20.
搞电视新闻的下去采访 ,总断不了一句行话或习惯用语“组织场面”。何谓组织场面 ?就是可能新闻事实有了 ,但表现在画面上 ,要末没有 ,要末不全 ,要末不生动。于是乎 ,电视记者就对当地陪同人员喊 :“不行 ,不行 ,快组织场面 !”接着就对如何组织场面提要求 ,包括要摄入镜头的人、物、动 (作 )、话(被采访者怎么说 )以及规模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直到陪同者和被采访者经过一番紧张地调兵遣将 ,认为甚合“吾意”后 ,才点头 :“开始拍吧 !”我们不妨观看一幅真实“画面” :去年 ,某抗洪第一线。某台新闻记者拟拍女子突击队。到现场一看 ,十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