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师重构课程,是教师对课程的多次改造和优化实施,是教师理解与实施课程的动态过程。教师重构课程是形成课程价值观的整体意识,是表达课程话语的改进过程,是践行课程逻辑的系统方法。教师重构课程以提供最适合的课程、坚守学科属性、体现教师个性、实现自我与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唤醒教师课程重构意识的策略包括强化生成意识,以彰显教师风格为重构目标;树立权利意识,以整合文本(教材)资源为重构途径;增强效率意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构保障;弘扬反思意识,以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为重构成果;拓展空间意识,以丰富教师职业圈为重构生态。  相似文献   

3.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实践者,同时也是课程文化的主体,而课程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教师行为。本文拟从对教师行为的审视、教师对课程文化的重构与诠释、良好教师行为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力图认识教师行为与课程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构课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教师社会角色、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特点及兴趣、教学评价机制等。教师应从教育的本意出发,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课程进行重构,以达到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5.
孙玉丽 《河南教育》2008,(11):35-36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领域.然而,当前不少教师仍以独白的方式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主宰甚至人格轻视.这些都表明当前的课堂存在着文化虚无、文化断裂或文化失衡现象,因此,必须重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来检视,我们发现,造成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感受不到课程知识的意义及其学习的价值。因此,意义建构应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学课程旨在让师范生体认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教师职业的意义。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改革策略在于回复知识的意义与重构学习的路径,具体包括:恢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师范生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建平中学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特征,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相似文献   

8.
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要求删减文化课程的想法让我们文化课教师不得不思考文化课程在新时期的定位。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可以从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给以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能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解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是影响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探讨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缺乏、多元文化专业能力薄弱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培植教师多元文化专业能力、构建多元文化学校环境等对策,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沉浸于具体情境中的课程重构,并试图引发内心的声音,这是教师职业存在的重要样式。教师重构课程的能力要求与教学专长的核心内容(教材知识专长、教授专长、课堂管理专长和诊断专长)相对应,二者之间存在彼此促进的逻辑机制。教学专长突出的教师在知识、效率、洞察力等方面区别于普通教师,并依靠课程重构获得提升。通过提升课程的重构能力(课程价值的导引能力、课程资源的选编能力、教学进程的演绎能力、课程绩效的控制能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专长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具有综合化趋势;男教师在科技发展课程取向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教师对认知过程课程取向的认同度随着教龄的增加越来越高;不同学历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人文主义课程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数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学术理性主义、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和人文主义课程取向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当前大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其内容包括:以更为明确的“课程目的”指导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从“教师”立场转向“学生”立场;努力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积极力量;将社会需要作为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以更加开放的课程视野推进课程建设;以新的概念来定义和建设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课程“代言人”和“技术熟练者”角色以及缺失批判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失真并造成部分教师抵制改革。因此,教师角色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建。  相似文献   

16.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是美国70年代出现的一个课程理论流派,是一批不满于传统课程理论,试图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建的学者们的课程观点的总称。他们主张课程研究的焦点从课程开发转移到力图理解课程现象,在课程研究领域形成超越“科学研究范式”的新的“人文研究范式”,课程不再是被视为预先制定的外在于师生的“学校材料”,而是师生在共同交往的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学事件。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most teachers adapt curriculum, we know little about teachers’ rationales for modifying materials, how these rationales align with actual modifications, nor whether any patterns exist in the modifications that teachers make.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wher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s scant and research on teacher adaptation of curriculum is virtually non-existen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at gap.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large-scale survey on curriculum use with over 1900 history teachers. The online survey focused on how and why teachers use and adapt lesson materials from a free online history curriculum and prompted teachers to upload examples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y had modified.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teachers correlated with particular types of modifications. Moreover, we found that teachers were motivated to modify materials to address their students’ needs, and that their modifications rarely affected the core structure – or theory of content – of the lessons. We argue that such align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curricular materials represents an example of curricular fit. We discuss what curricular design feature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high level of curricular fit among users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onstruct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efforts across subject areas.  相似文献   

18.
学习领域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设计,是对学科体系下课程方案的结构和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下的重构。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场所两大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应对现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与教师文化重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师文化革新是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支撑因素。教师文化的内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教师文化的传统特质制约着课程改革。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师文化,教师树立课程意识以及形成合作开放的行为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二次开发” 的基本涵义,不仅包括教师对既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还包括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 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材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五种过 程:课程情景化的过程,“课程重构”过程,多元主体的“对话”过程,课程教学 一体化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积 极的课程开发者。通过“二次开发”教材,教师也拥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与专 家、学者开发教材所不同的是,这种开发存在于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是教师专业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