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确解读生命,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初中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命人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命体,其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命特征外,还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和追求,是集自由、自主、个性以及创新于一身的类生命体.教育,即是让鲜活的生命放歌,让教育者与学习者能从课本知识以及“权力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育活动中体味生命的意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知识自觉地融合,在个人头脑中构建新的观念.教育应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树立“生命意识“,建构生命型教师和学生,以教师的生命意识唤起学生的生命价值感,以学生自身生命意义的实现促进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生成,使他们应具备的自由自主、个性和创新等特征得以发扬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从学术领域的理论讨论,到政策层面的官方指导文件,再到操作层面的学校课程、课题研究,都让我们看到,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而国外和我国港台生命教育成功的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然而,何谓生命教育,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深入了解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有利于把握实践的方向向。。本本文文以以““生生命命””““生生命命教教育育””““生生命命与与教教育育””““生生命命化化教教育育””等等为为关关键键词词,,进进行行文文献献检检索索整整理理而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践行生命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宇宙来源说”和“地球化学起源说”等各种观点,论述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无论是“宇宙来源说”还是“地球化学起源说”关于原始生命的诞生,都必须经过地表化途经实现,由原始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现代生命.  相似文献   

8.
“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诉求与“知识课堂”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命课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性魅力、蕴涵生命关怀、富于生命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诉求与“知识课堂”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命课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性魅力、蕴涵生命关怀、富于生命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是驻足于对西方“生命教育”的引进与诠释。主要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实践等方面,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或是驻足于对西方“生命教育”的引进与诠释。主要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内容、实践等方面,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沈从的乡土学作品入手,围绕其乡土学作品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产物,为人们描绘出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充满绿色诱惑的“生命孤岛”这一中心,从“重返绿色家园”、“探索生命本原”、“崇崇自由人性”几个方面作分析阐述,表明作对沈从乡土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是滋润学生生命的源泉。确立教师生命意识,是关爱教师的前提,改善教师实然生存状态是关爱教师的基础。对教师的关爱行动措施主要有:塑造教师的人文素养、关注教师的主体价值;树立以“教师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教师的“工作体”转入教师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以《法华经》佛法为依托,在继承户田“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生命起源论、“色心不二”生命本质论和“己他两利”的生命意义幸福论“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思想,并且其“生命哲学”以对现世的关怀为特色,将幸福论思想延伸到解决民众的幸福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关怀。更为难得的是,池田大作自己作为一名实践佛法的佛教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人类被巨大的“地球性问题群”所困扰的当代,研究其生命哲学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拓宽了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构成师生最重要的一段生命历程。多年来,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教学中“匠”多“师”寡、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异化、过度的教学预设、教育理念“神”与“形”的分离、消极的课堂氛围、师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等现象的影响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困境。因此,建构“师”的课堂,创造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课堂,适度追寻教学预设的完美与教学生成的精彩课堂,打造“神”“形”兼备的课堂,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走向主体间性的课堂是走向生命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紫藤萝瀑布》(以下简称《紫》文)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这已被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所认同,于是这篇课文便成了在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许多老师进行教学时,总是用“贴标签”式的讲解来分析课文,用“赏花—忆花—悟花”的套路完成课堂教学,把生命教育放在最后一个“悟花”的教学环节,这样做看似合理却是经不住推敲的.“悟花”是在“赏花”与“忆花”之后吗?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教育视角来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可以发现当下教与学关系中存在忽视生命向善精神、漠视生命体验需求、轻视生命自觉价值的不良倾向。促进生命发展的教与学关系需要关注教师自身“善教—乐学—无学”关系和学生自身“善学—自教—无教”关系的实现和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引导并推动后者发展;后者影响和促进前者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推动学生“善学—自教—无教”关系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以“善”彰显学生生命向善精神,以“乐”凸显学生生命体验需求,以“无”突出学生生命自觉价值,实现学生“善学”“自教”和“无教”三种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促进、动态平衡、螺旋发展关系,进而实现学生从“善学”到“自教”再到“无教”状态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互促互进、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19.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被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20.
陆莉萍 《上海教育》2009,(13):55-56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构建的生命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生命”型课堂中,教学要求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观念和“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的思想,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之旅,师生共建知识交往的场景与平台,让知识教学充满生命对话、交流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