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余人”是俄国学中的独特现象,反映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征,本着重对其“多余,无聊,空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的爱情是对当时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批判 ,“多余人”性格的典型性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作家对“多余人”的同情和肯定 ,说明了塑造“多余人”的形象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 ,欣赏“多余人”形象 ,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这是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这种提法也适应于曹雪芹。当然,这里所涉及到的“多余人”一词,并非完全套用俄罗斯文学中的“零余者”的解释,只想为我们的作者和他笔下的形象——那种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灵魂寻找一个代名词而且。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不想对曹氏生平多加赘述,只想就曹氏思想及其笔下的主要形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曹家被抄的惨状…  相似文献   

4.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系列,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质。通过对"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爱情观、友情观以及对待自己痛苦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揭示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悲剧性和历史进步性,突显其"多余人"的形象特质。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投影”。它昭示着一个民族的情钻世界,也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人类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经济形态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自然条件等,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不同特征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行为模式,这种差异性的形成既有人性中固有生物因素,也有历史进程赋予的东西.因此,民族心理素质的不同将导致审美心理、情趣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在不同的文化背女参照下对“多余人”形象的民族化塑造、深层次地揭示“多余人”悲剧命运的各种…  相似文献   

9.
简析俄国文学中三个“多余的人”形象李耕耘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普希金是它的创始人,果戈理为之奠定了基础,大批作家继承了他俩的传统,使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坛主流。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为其健康发展铺平了道...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15.
1921年12月,一位远游“饿乡”(这是当时人们对革命后的“苏俄”的称呼)的旅人,怀着“真理”的“饥饿”,写下了一段颇为沉重的话——“‘我’——是欧华文化冲突中的牺性,‘内的不协调’,现实与浪漫相敌,于是‘社会的无助’更(?)丧‘我’的元气,我竟成‘多余的人’。呵!噫!忏悔,悲叹,伤感,自己也曾以为不是寻常人,回头看一看,又有什么特异,可笑可笑”。这既是自我“英雄感”的丧失,又是一种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19纪世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多余的人”及其身边的女性人物形象:20年代的奥涅金和达吉亚娜、40年代的罗亭和娜达丽亚、50年代的奥勃洛摩夫和奥尔迦是其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7.
我虽滥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之列,又写过一些别人认为是比较文学的文章;但是我对比较文学实在没有下过工夫,视野狭隘,涉猎肤浅,从来不敢以比较文学家自居。现在承张伟女士垂青,送来一部分她的力作《“多余人”论纲》的稿子,这对我简直是启蒙之举,“多余的人”的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过。她向我索序,我实无此能力,只能写几句介乎离题与切题之间的话,以酬她的厚意。首先我必须对张伟女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她在国内外讲坛上讲授外国文学(当然主要是指中国讲坛,否则我们中国的所谓外国文学,到了外国反而就成了本国文学了),垂30…  相似文献   

18.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的总称,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俄国长篇小说中主要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奥涅金,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的朱尔卡都林,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涅克拉索夫长诗《萨沙》中的阿加  相似文献   

19.
“多余的人”性格的二重性,早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在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中,存在着某些对“多余的人”的进步性评价不足的地方,至于把“二重性”作为衡量“多余的人”的标尺这一命题,也有深入论证的必要。把奥勃洛莫夫看作“多余的人”形象,在我国似乎已成定论;然而,这一点却是大有疑问的。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和不同意见,就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20.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