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军 《衡水师专学报》1999,1(4):114-116
个体人格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质,它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化相联系,特定人格往往是特定化的必然结果。化对人格的塑造是通过前期生存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控制教育来进行的,并且通过人格的评价及再塑造,塑造出完整的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化面前绝不永远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化。化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2.
人格是文化在人身上的烙印和凝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人格特质。近现代社会,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形成了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待定的人格。而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人格塑造应当发生转变。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格体系,是中国人格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人格的塑造,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人格的优秀基核,又要吸取西方人格的现代意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格。  相似文献   

3.
教师人格素质是教师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充分激发出的内在需要,并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完美教师人格塑造,不但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氛围,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与修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在教师人格塑造当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教师人格素质是教师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充分激发出的内在需要,并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完美教师人格塑造,不但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氛围,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莲 《教育研究》2006,27(12):79-83,96
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同时进行,并均有突破性进展。文化与人性的关系、人格结构的普遍性、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6.
教育价值是多维的,包括塑造人的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社会发展价值等等,其中人文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价值,它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讲,教育是一种反思,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我们的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其宗旨,也意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实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人人生价值和个人幸福,  相似文献   

7.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富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人类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1](P2)。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它的文化功能在现实中的最重要体现就在于特定人格的塑造,基此实现对特定文化的积淀、传递、保存、选择和创造,弘扬某些符合时代的文化精华,淘汰陈旧过时之物。因此,“教育的本质是陶冶人性,塑造人格,培养人生能力。”[2](P213)一种真正的教育,必然是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首位,因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必然是把创新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心理素质个性化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不应忽视的两个取向 ,心理素质个性化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肤浅认识。一、心理素质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的发展具有双重性质 ,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 ,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信仰、观念、行为方式等;一方面是个体的个性化 ,即发展个性的心理品质、形成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化与思想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生物个体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经过学校教育和环境熏陶,由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和家庭成员成长为有一定专  相似文献   

11.
熊少青 《文教资料》2009,(24):76-7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文化与人格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个体自身的活动能够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因此我们要加速社会转型,就既要正确对待文化与人格关系,善于利用积极社会文化导向,不断健全、优化自身人格,又要加强对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一、人格教育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均达到和谐和高层次发展,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和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质,使人的个性充分发挥,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了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体等五个方面,不同因素之间的影响并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女性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女性所有个体进行知识传授、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它既包括与男性同等、回样内容的教育,还包括针对女性的特殊教育。中国是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倡导女性教育最早的国家。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的女性教育走过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民族精神”一词,常常被称  相似文献   

15.
人格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育当然要为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服务,但这种服务不是通过直接参加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实践去实现的,而是通过实现自身的本质(人格塑造)去实现的,是通过完成自身的根本职能(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去实现的。这是对教育本质理念的终极关怀,是教育本质理念的回归。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即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陶冶其道德情操,优化其气质性格,培养…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劳动与其他职业的劳动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协作性等特征,教师的人格无疑要体现这一特色。但我们还应看到,人格须有个体负载,而个体又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之中,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特定的人格,因而教师人格还应体现时代性。探讨现代教师人格及其具体要求,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理解新时期教师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塑造现代教师人格。  相似文献   

17.
人格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 ,应用极其广泛的概念。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涉及这一概念 ,而不同学科使用的人格概念其内涵外延相差甚远。迄今只有心理学界对人格问题的研究最透彻。心理学认为 :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 ,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它要研究个体的心身特点 ,用符合教育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个体进行教育和指导 ,提高和发展他们良好的人格。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  相似文献   

18.
<正>人格是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心理面貌。[1]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其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的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组织,对个体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形成具有着先决性的意义。家庭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其本质就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也就是使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与规则的过  相似文献   

19.
健康人格塑造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体现了学校教育培养“守成型”人才向培养有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开放型”人才的转轨。这种转轨,是对几千年传统教育反思的产物,它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健康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而健康人格的塑造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塑造”作为调节学生自我意象的基本手段。教育环境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应变“外塑”为“内化”,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注意社会大文化的制约与影响,使学生在对教育目标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以期达到人格塑造的不断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格是指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个体品格,尤指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体现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品格。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人格的价值标准主要是看其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育应把塑造理想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发掘经典文本的文化蕴涵并拓展文化领域以促进文化人格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