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2.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3.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4.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与“意境”分别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在意象理论方面,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而对于意象派诗是否也有“意境”,则有许多争论。该文试图揭示意境的心境本质,说明意境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共同追求,并对其意境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11日,参加“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专家,在安庆师范学院就丁放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的长篇论文《唐玄宗与盛唐诗坛———以其崇尚道家与道教为中心》进行学术研讨。安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汪青松教授,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诗学》两三个古希腊关键词的分析,以西方古典语文学的传统方法去探索《诗学》的目的,从而对传统的中国学界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研究立场进行反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发掘、整理传统诗学材料,十分重视诗学史的研究;二、在专书专家的研究上进一步取得进展;三、致力于从大文化的历史人文背景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四、注重对古典诗学范畴的梳理、阐释。上述研究取向,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9.
文章尝试将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资源开创性地延伸至理论著述的分析,从而研究和揭示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不在场的柏拉图诗学思想复杂的、潜在的互文性关系,并辩证地阐释《诗学》互文性的古今内涵及其转换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实在性地推进与拓展古典学与当代理论融合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怀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 ,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从韩诗后学入手是探讨韩诗渊源的一个绝佳角度。从诗说、著述和人格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发现韩诗后学对孟子有普遍的关注和明显的承袭,这对于厘清韩诗的渊源关系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意象派诗歌在意象的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追求简洁,突出意象,时空自由;会意性强,分析性弱,且多数诗歌具有明显的绘画效果。然而,基于中英两种语言的结构模式差异,中国古典诗词大致属于常规性语言范畴,而意象派诗歌基本属于变异性语言范畴。  相似文献   

19.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20.
曾季貍《艇斋诗话》对江西诗学予以了承纳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论诗重句法;二是论诗重体物状景;三是论诗重悟入。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向度标示出了《艇斋诗话》与江西诗学的纽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