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村振兴文学需要汲取历史经验,鲁迅和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应成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是不是文学,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又扯出另一个问题的争论,报告文学能不能虚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文学,当然可以虚构;新闻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新闻,当然只能纪实。可以说,这何种意见都说对了一半,也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报告文学虽然是文学,但不能虚构。它是一种不允许虚构的纪实性文学。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显示了文学的实绩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在反映民族生活、运用群众语言和继承文学传统方面,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取得了特殊成就,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然耸立着两块醒目的路标:鲁迅方向和赵树理方向。在现代东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中,鲁迅和赵树理都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也不排斥吸收外界的营养,选择了回归传统而又努力超越传统的价值取向,并在小说创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具体实践,使他们的小说创作成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就鲁迅与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赵树理现象”研究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被遮蔽的现代性:对两种"否赵"观点的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赵树理研究中存在两种解构倾向:一是认为赵树理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水准是从鲁迅等人的现代文化高层次向农民文化低层次的倒退,只有普及意义而无提高价值,是农民立场与农民水平。二是认为赵树理创作是学习《讲话》的结果,是把文学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典型。其实,这两种倾向是对赵树理小说的极大误解,其原因是缺乏对赵树理整个创作文本的整体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复杂背景与作家主体的复杂心理的整体把握,尤其是轻信作家对自己小说的评论与别人特别是官方对其小说的评论,而忽视了研究的最基本对象即文本本身,从而导致了对存在于赵树理小说文本深层的现代性的极大遮蔽。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报告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恪守真实,不允许虚构;现实主义原则要求它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理性原则刚要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文学性原则则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本文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传统,但是因其与民众在身份和意识上的隔膜而失败。丁玲把启蒙带入解放区,但是当其创作受到政治批判的时候,她主动放弃了启蒙使命。赵树理在满足农民某些特定阅读期待的同时,转变新文学的讲述策略,实现了文学承担启蒙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赵树理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读者与专家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分歧。其实,这种分歧完全是因为视野不同而造成的。从文学创作模式的转型看,赵树理堪称旗手,即便与鲁迅并肩,亦不甚为过;从作品之艺术水平看,赵树理尚无堪称经典之作,实有愧于文学大师、大家之称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假以慧眼与睿智,予以理性的审视与评判,对赵树理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应该能够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的。  相似文献   

13.
树立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方向是中共文艺领导中较有特色的举动。就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发展而言,则呈现出从"鲁迅方向"到"赵树理方向"的发展趋势。旧方向转换与新方向确立的过程是艰难的,"鲁迅方向"的悄然隐失与"赵树理方向"的潜在显现体现了文艺领导者在确立文学方向时的犹豫。这犹豫从根本上说是概念人物与具体人物之间矛盾的反映,是文学一体化想象与创作个体丰富性之间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观念.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在广阔文学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同时对后世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章将《豌豆三笑》与鲁迅思想相联系,从赵毅衡“改革创新”思想和“坚强韧性”生存哲学、“洋书误身”观念和“彼岸”精神的提出,探析他在作品中显现与潜在的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遗忘”.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从创作观念上的政治功利性的形成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相对于“五四”时期恶化的创作环境对作家心灵自由的摧残.忠实于生活的精神品格带给赵树理的成就与磨难等方面来解读赵树理,那么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就会更为明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学史上,鲁迅所开创的解剖国人灵魂、改造国民性的新学传统影响了一批新学家,他们对鲁迅精神血脉的艰难持守证明了鲁迅精神的生命力。在鲁迅的后学中,路翎即是其一。章试图从路翎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超越角度来体现鲁迅精神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琦  杨小红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22
在20世纪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同二三十年代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家相比,最大不同在于写作立场的不同。后者是“为农民写作”,前者是“作为农民写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家庭出身与社会生活经历;(2)创作前预设的特定读者群以及传统的文学观念。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2)土味十足的语言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以道抗势"是儒家士人的传统,作为知识分子赵树理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作品创作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以"现实主义"作为价值本原,以此作为反拨当代以来日益泛滥的左倾思潮的武器。虽然这造成了赵树理以后人生的悲剧命运,但是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赵树理可贵的知识分子操守,这也是他为后人所敬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