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旧唐书》中记录了唐人刘邺为昭雪李德裕而作的《乞赠恤李德裕疏》。赵和平教授和郝春文教授分别在《敦煌本〈甘棠集研究〉》及《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发表文章,对此《疏》的真伪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本文将参照相关史料及研究对两位教授的分歧予以评论,以期为解开此《疏》真伪之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十月,秦桧携带家眷及随身物资,从金人占领的楚州孙村进入涟水军水寨,从而回归南宋。关于秦桧的回归究竟是依靠自身力量"逃归"还是作为金人的奸细而被有意"纵归",数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作者经过对宋金史料的分析,并参考何忠礼先生与王曾瑜先生之间的不同意见,认为秦桧"逃归"的难度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而作为奸细被"纵归"的说法也有很多可疑之处,综合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更大的可能性是秦桧既非"逃归"亦非"纵归",而是被金人不带有明确目的性地"放归"。  相似文献   

3.
本文辨析宋人王銍《默记》中所载关于《代滕甫辨谤乞郡状》为其父王萃代为滕氏所作.《陈情表》,是误印《苏轼文集》中之说并非事实,指出两文各自独立,苏文是修改王文而成,并且立意各有明显不同,从而纠正了前人记录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八百多年以来,后世一直流传着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死岳飞的说法,以致于人们往往认为"莫须有"是岳飞被害的罪名,而"莫须有"罪名也成了一切冤案的代名词。"莫须有"究竟是何含义?秦桧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形和怎样的语境中提出"莫须有"这个罪名的?本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秦桧的性格特点出发,辨析"莫须有"的真实含义。通过这个小细节的探讨与研究,钩沉与还原被时间淹没的历史真相,也引发人们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氏小品”已是家喻户晓,深得人们的喜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独具个性的语言。本文把赵氏小品的经典语言归为7个大类,从语言偏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赵氏小品”语言的一大特色——偏离是小品成功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在史学领域的杰出造诣必然影响其传状文的写作,使其传状文表现出鲜明的“以史为文”的写作特色。不仅“为人写史”,也“为史写人”;强调实录的写作原则,钱氏较多选择道德典范人物,在坚持传状文“以事写人”的基本模式的同时,吸收“借人写事”的优长,注重史料的记录;为传记更有效地记载历史做出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好"都用作形容词和副词,《朴通事》中"好"还用作动词。副词"好"由形容词"好"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9.
《老乞大》中的助词"来"用法归纳为三大类:概数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助词。概数助词"来"既可表示大概数目又可表示大概时间;语气助词"来"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表达多种语气;事态助词"来"可表达过去事态,也可单纯地表示事态变化,有时兼表动作完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数据统计的方法从语法角度对《老乞大谚解》一书中“的”字的用法进行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与现代汉语大致一样,“的”有两种主要用法:助词、语气词。在《老乞大谚解》中,“的”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有第三种特殊用法:补足音节。本文对这三种用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现存的陈子昂的奏疏中,可以看出他对于武则天时期用酷吏、重刑典的执政手段所提出的不同政治见解,以及自己全面的任人学说。这不但反映出了陈子昂思想中的先进性,更体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风采。  相似文献   

12.
明末名臣黄道周虽没有完整系统的军事著作,但以一介书生积极参与军国大计,多次上疏,要求改革朝政,整顿军事,在军饷、兵制、练兵、用兵、选将等方面提出许多独到的军事主张,试图实现其强兵济民、巩固明王朝统治的治国理想。在民族危亡之际,黄道周毅然出师抗清,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实践,最后以身殉国。虽然其军事思想与行动最终未能挽救明王朝覆亡的命运,但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王端毅公奏议》是一部研究明代名臣王恕个人乃至明代中前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多篇奏章能为我们提供整理王恕履历的史料。但这些史料散见于多个篇章的,读来不易清晰明白。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爬梳,同时参照其他一些史料,试图整理出一篇较完整确切的王恕履历。  相似文献   

14.
《上唐太宗疏》是马周在群臣怠惰不敢上疏之时所作,内容关乎享国长久、天下安定、国家富强之大问题,在思想内容上属“题材重大”,且以史为鉴,以史实互相对照引发结论,又具警句迭出之艺术成就,予今人,尤其秘书工作者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奏议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它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亦可为当今公文写作和新闻报道提供借鉴。因此,探索奏议的演变过程与规律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奏议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大体遵循着如下规律:由简单趋于复杂,由公开转向秘密,实用性增强,文学性减少。  相似文献   

16.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秦二世即位之年龄,学界多谓二十一岁,然考之史实则似不符。《史记》引《秦记》原作十二岁即位;少子即幼子说不易推倒;胡亥缺乏起码的政治和生活常识,是非不分,甚至难辨鹿马;胡亥无淫乱记载,也未曾留下后代;胡亥童趣未泯,思路幼稚。诸多迹象表明,秦二世十二岁即位说应可成立。  相似文献   

18.
对于禅让,先秦以来就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唐尧帝都———山西襄汾陶寺的考古有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探讨尧舜之间的禅让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通过对陶寺遗址新的考古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尧与其继任者之间的政权更替是通过革命式的暴力手段完成的。由此推测,尧舜之间的禅让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臣僚上奏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国家办理国家政务过程中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文书制度。随着国家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变化,秦汉至唐臣僚上奏文书的名称、程式、用语、称谓与书写格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理论分析法,结合我国乞讨低龄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的现状,分析乞讨低龄化的一般成因和个体成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认为解决好乞讨低龄化的问题,对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