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芳 《考试周刊》2012,(58):33-34
形式主义最早起源于俄国,作为一个美学及文学理论学派别,形式主义致力于研究文学材料与其潜能实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运用形式主义的蒙太奇手法,从叙事模式、叙事渠道、叙事主题三方面对《上帝也疯狂》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一些研究者将俄国形式主义理解为一种批评方法或一种美学理论,后者在21世纪以后仍较广泛地发生。从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核心概念等方面来看,此二种理解皆是对俄国形式主义性质的变异。前种变异主要源于认识的尚不深入,后种变异则还与俄国形式主义自身的“裹脚布”密切相关。从学术史辨明、厘清两种变异的历程,一方面可以让后学者更好地理解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的“旅行”。  相似文献   

3.
陈玲 《文教资料》2013,(31):140-142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探明形式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音乐及电影的应用,运用影像资料发法、文献资料法,通过电影《英雄》中形式主义的中国化应用和融合等例子。结果表明:中国的形式主义电影创作和音乐作品虽然与俄国的"形式主义"相比较在思想深层面和历史深层面上有些许偏差,但是唯美而又不失华丽的"画面"不失为是形式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蒙太奇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全新角度分析了蒙太奇理论与实践的拓展现象 ,比较了广义蒙太奇与狭义蒙太奇的异同 ,论述了广义蒙太奇的七大理论基础 ,并具体就多媒体蒙太奇、文学蒙太奇的特征与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蒙太奇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一个全新角度分析了蒙太奇理论与实践的拓展现象 ,比较了广义蒙太奇与狭义蒙太奇的异同 ,论述了广义蒙太奇的七大理论基础 ,并具体就网络与多媒体蒙太奇、文学蒙太奇的特征与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叙事学角度,探讨蒙太奇作为电影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环节,并侧重于从时间向度上考察它们的时间畸变功能。一、时间与空间——蒙太奇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穆时英是软性电影论的代表性人物,其相关论述中的电影艺术观念有全面梳理的必要。穆时英主张形式主义艺术观念,表现出对电影艺术形式层面高度的敏感和重视。他较全面地分析了蒙太奇这一电影艺术的核心形式原则,初步阐述了蒙太奇作为电影文法及电影修辞法的不同体现及具体运用法则。此外,他对电影批评、明星、表演、文学改编、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的电影观念不仅体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超前性,而且对于思考中国电影理论及电影实践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郝敏 《快乐阅读》2022,(4):68-69
<正>20世纪初的俄国,正酝酿着文学理论的变革。不久之后,“形式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所以称为“形式主义”,主要是学者将重点研究放在形式层面,如作品的词语、语言等构成。在后续的研究中,广大学者沿用这一名称,将批判理论视为俄国形式主义。纵观文学理论史,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意义重大,它在文本研究方面走在前列,迈出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由社会、作家向读者和作品转变的重要一步。要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俄国形式主义,就要从“形式”概念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0.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的专门术语,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里是"剪接"的意思,而在俄国被发展成为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所谓画面剪辑,即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所谓画面合成,即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一、蒙太奇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首先,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众所周知,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感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之初,文学和电影开始复苏。伤痕文学的兴起,直接引领了电影理论的大讨论和电影实践。改编自伤痕文学的电影,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各方面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接受方式的电影改编,从弘扬人道主义和淡化反思精神两方面对文学做了当下的"重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应有明确的思路,应遵循科学的治学、治史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科焕发活力,形成前瞻性特色,以便不断开辟新的生长点,为文科实现自身价值摸索经验.本学科点有四个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戏剧文学和儿童文学,有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科研群体.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文中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玄学影响下的魏晋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变化,从而证明了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品性.从法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最初在美学上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然后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虽然经历了诸多论争,作者论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依然占据着电影世界重要的席位.  相似文献   

15.
Cinema has always represented a powerful medium for influencing audiences (including in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ays). Therefore, exploring how the image of the Western world has been transforming in Soviet and Russian films is still relevant today. This study seeks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define the role and place of the changing portrayal of the Western world in Soviet cinema between 1946 (the start of the postwar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and 1991 (the break-up of the Soviet Union) while comparing these developments with trends from the modern era (1992–2016); study the political, ide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s well as the main stages, trends, and goals of filmmakers; study the concepts that these filmmakers used to interpret this theme in Soviet and Russian films; and classify and per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y, content models, genre modifications, and stereotypes of Soviet and Russian cinema that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ortrayal of the Western world. To achieve these goals, we have used theoretical methods,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analogy,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modeling, etc., as well a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pics that are addressed in the study.

The chronological scope of this study was limited to films produced between 1946 and 2016 and excluded documentaries, animated films,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an extensive set of feature films related to the topic of World War II (though these films are very specific, and they deserve a separate conversation). As a rule,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s with Russia that reflect how the West views the Russian world were also excluded from this 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瞿秋白通过阅读大量新文化运动的作品、翻译俄欧文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及学术理论。他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应该反映社会思想的变动,应该反映人类健康美丽的心灵。他赞赏作家、艺术家独出机抒、真实抒情、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他重视俄欧文学的资源准备,强调作家应该着力学习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独立直行的思想,创造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学术理论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互动,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七十年代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研究才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体系,而国内的文学电影改编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因此通过四个时期八大阶段来系统回顾和梳理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探索改编研究理论演变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解构文学电影的二元对立,拓展我国改编研究的视野,以期对我国改编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cinema. To do this we first analyse how the American critical thinker Henry Giroux tries to give body to an educational theory in relation to cinema. His ‘film pedagogy’ is described as developing a critical response of the learner in relation to the public sphere of film. Giroux’s approach, however, seems to forget rather than explore the potential that is specific to the medium.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s Walter Benjamin’s (1936, Illuminations, London, Pimlico) essay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because here we find not a different educational response to cinema, but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on cinema that describes its ontological nature and the potential of moving images for thought.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inema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who, in contrast to Giroux, does not construct a Cartesian framework around cinema. Rather, he recognizes and explores cinema’s potential for thoughts like Benjamin did. In this way, Deleuze reverses Giroux’s question of how education should respond to cinema. A pedagogical discussion hereby comes to the fore that does not ask the question of what methodology should be used in education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cinema, but what the implications are of the nature of cinema for thought and fo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既有的理论框架有二,一是"去中国性"的唯理论范式,把中国电影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加以理论化考量;一是"国族电影"范式,其理论的有效使用旨在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政体提供正当性。基于电影史的发展实际和全球空间政治的既有格局,本文提出"跨地性"的理论框架,主张沿着人文地理学的路径从空间和跨地域的维度,而不是从民族和国家的维度,重构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