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光明行     
杨轻抒 《初中生》2015,(16):12-13
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下着雨,雨打在芭蕉叶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相似文献   

3.
<正>每当在炎炎夏日看到芭蕉宽绰浓绿的叶片,总能令人感受到丝丝清爽。芭蕉整体呈现出的飘逸形态也成为诗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或手握书卷,对蕉独坐;或秉烛西窗,闻雨打芭蕉,不免引发心中幽幽诗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代蒋捷的这两句词,以强烈的色彩和形态对比,不仅将初夏风光点染得诗情画意,更是把青春难返、盛世不再的惆怅蕴于词句当中。芭蕉,除了我们熟知的寄托愁情的“雨打芭蕉”,还有用以表现闲适风雅的“蕉叶题诗”,喻指禅心佛性内蕴的“芭蕉喻空”,以及含蓄表达缠绵缱绻深情的“未展芭蕉”意涵。对“芭蕉”意象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了解蕴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芭蕉小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翻开中国的诗册、画册,总能找到芭蕉的踪迹。芭蕉,似乎生来就与中国的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文人爱以芭蕉人诗,诗捌中的芭蕉又和雨难解难分。“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亦飕飕。”雨打芭蕉.已不仅是一幅景致,更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寂寞私语     
寂寞如水。寂寞是冰封的河流,在等待着春风融化它一冬的沉寂,给它以湍流不息,还它以无悔奔流;寂寞是那枯萎的芭蕉树,在等待着春雨的滋润,给它以绿色的生命,还它以雨打芭蕉声。  相似文献   

6.
寂寞私语     
寂寞如水。 寂寞是冰封的河流,在等待着春风融化它一冬的沉寂,给它以湍流不息,还它以无悔奔流;寂寞是那枯萎的芭蕉树,在等待着春雨的滋润,给它以绿色的生命,还它以雨打芭蕉声。  相似文献   

7.
如诗的青春     
带着芙蓉出水的心境,背着雨打芭蕉的行囊,朝着大漠赠赐的黄土眺望。抓一把珍珠,撒向白云悠悠的蓝天碧野,任由不安分的心驰骋苍茫草原。  相似文献   

8.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这首小词写灯下听雨无眠.抒情主人公因闻雨打芭蕉而引起思乡怀远的愁苦之情。  相似文献   

9.
夏雨     
眼前没有芭蕉和梧桐,心中自然生不出"雨打芭蕉"、"梧桐更兼细雨"的愁绪。这雨停了又落,雨速极慢,雨点子却不小。"哒哒哒",一颗颗雨珠落在铝合金屋檐板上,像极了阅兵式上的鼓点声,先声夺人。若坐在屋内离窗台有些距离的地方,远远  相似文献   

10.
如诗的青春     
带着芙蓉出水的心境,背着雨打芭蕉的行囊.朝着大漠赠赐的黄土眺望。抓一把珍珠.撒向白云悠悠的蓝天碧野,任由不安分的心驰骋苍茫草原。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书馆利用高科技为古籍文化解决了传播不易的问题,即古籍数字化。通过介绍数字化古籍的影像处理、全文资料库建置、机读编目制作、索引编制及网络古籍资源检索等方式,分析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影像标准化、古籍应用系统、古籍合作编目、Metadata及网络古籍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阐明了古籍数字化及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小说中龙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其外在彤貌特征来看主要有两类:动物相与人相。文章以古代小说为考察重点,辅以相关史料,勾述历代小说中人相龙王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诗歌里,“南山”意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列。深入探讨这个意象系列,可以感受到其中暗含的某种联系,体悟到“南山”意象背后先民对于自然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背后的深层情感力量和共同感受,以及先民乃至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南山”意象的生成与承传,也集中表现了一个本体性的内涵:原始意象较之其它人类表达形式,更能深刻地切近人的本质特点,更能表现与集体无意识相关的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以嵩口古镇空间意象为对象,分析古镇空间所蕴含的耕读文化、商业文化和山水文化内涵,进而提出深化文化内涵的古镇空间意象营造策略,即: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3个方面来营造古镇空间意象,以达到古镇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意象论着眼于意与象的融合来讨论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创造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表现说性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意象论不仅具有艺术形象塑造的意义,而且具有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6.
襄樊旅游城的形象定位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襄樊旅游形象定位入手,分析比较了斯巴达与襄樊、古希腊和古襄樊的文明,提出了襄樊的旅游形象定位、景观建设和商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荷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原型意象。自《诗经》开始,荷花频频出现在诗人词客的笔端,无论是纯以咏物、或借以抒情,还是托物言志,都为古代诗歌增添了美艳芬芳的色彩并蕴寓着极丰富的内涵。荷花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既与美相关联,又与爱情相交通,还与理想相契合,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意象中,草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意象。草意象自形成以来逐渐发展定型为离别相思的审美符号,为历代文人所使用。由于草意象意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审美情感的积淀,草意象的审美效果不断增强。了解草意象的审美符号功能及其表达方式,可为解读古代诗歌作品提供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中的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符号,更是一种表达历史文化内涵,反映诗人情感和抒情言志的手段。三峡地名因其地理和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在英译过程中传达的历史文化和意象略异于其它古诗中的地名,但更多的是反映古诗地名英译的共性,从中可窥见英译古诗中地名处理的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是意象的世界,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古诗作品,是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古诗意象的递相沿袭性特征,探讨诗歌意象选择的群体和个体性特征,体味揣摩诗人意象选择所产生的美感效果和整体把握意象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避免无谓的误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确立古诗阅读教学整体把握、强调熏陶的理念,达成审美化、创新性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