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词,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questidn.(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被中外记者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广泛地模仿。《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报道前国家男足守门员江津出  相似文献   

2.
葛西劝 《军事记者》2003,(10):46-46
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使用不规范文字、错别字以及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现象,直接危害了汉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呼吁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字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应当引起各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要科学使用这些新词汇,首先要弄明白这些新词汇的来源。它们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中心城市的方言、市井俚语。如大款、傻帽儿…  相似文献   

3.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题的上两文,分别从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内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语段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运用中的隐性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不当,对此,上两文也都有所分析。语言运用中,词语运用是个重要方面;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是对词语的选择与锤炼。词语选用不当,同样会直接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隐性错误。本文拟分析以下几种: (一)置换型有些动同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发展变化等,有其特定的主体,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否则,误换了行为动作特定的发出者(即主体),就会造成违背常理的语义错误,以…  相似文献   

5.
6.
在新闻写作中引用文学手法,似乎已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多年前,新闻界前辈、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曾提出:我们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掏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许多前辈已作了大胆的尝试,写就了一篇篇名作。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7.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8.
9.
语言的修辞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反映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而修辞,则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一般而言,不符合结构规律、亦即不合语法的话语会影响到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的正常进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另一方面,符合语法的语句,未必能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譬如:“这人很爱说话,说个不停”,这句话在语法上毫无问题,却平淡无味。但如果说“这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为使用了比喻、描摹的修辞手段,效果就好得多,这就是修辞的作用。也就说、语法解决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1.
冯蔚宁 《新闻界》2007,(5):173-174
新闻语言具有的结构形式,构成特殊的章法,其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表现为一定的美感,就有了新闻语言的章法美.  相似文献   

12.
将客观发生事实或现象用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进行复制、再现的新闻写作环节,需要遵循一些符合法律专业精神的规范意识:有一定材料依据的“可能情况”推断不能当作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材料处理;考虑作品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必须基于客观发生的事实而力戒“合理补充”缺失细节与环节;作品应呈现事实的尽可能样态而非为了预存报道意图对事实材料人为过滤与取舍;关键性事实材料不扎实,或涉及应受保护的个人隐私内容,以人物“化名”处理作为策略难以有效规避侵权纠纷;客观直接引用事件当事人评价语词或语言表达的修辞运用谨防言辞性侮辱.  相似文献   

13.
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方法,电视融合了多种艺术,也就包含了多种艺术的修辞方法,并升华出具有独自魅力的电视语言修辞。因此,电视语言的修辞方法极为丰富,且变化万千。笔者仅从两个方面做一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14.
语言修辞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评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评论语言修辞的运用是提高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魅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迈入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王国,就犹如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珍珠之海。古人留下的许多诗词佳句,不仅饱含着深刻的思想,蕴藉着深邃的意境,论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辞优美,描绘生动,情真意切,沁人肺腑,音调铿锵,语句凝炼,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因素去获得审美的满足。后人也常常借用前人的诗词名句以表达自己的心态。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治学问题时,曾借用三首宋词的意境加以形象地表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相似文献   

16.
17.
18.
报纸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厚珍 《新闻知识》2005,(10):61-63
新闻话语有没有修辞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修辞只是夸张、比喻之类的方法,与想象相联系,多用在学作品当中,而新闻讲究真实性,与之不太相关。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作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新闻写作的修辞,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其实,话语的修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新闻同样也要考虑如何表达即修辞的问题。“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传播途径也随之开始更新换代。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传播过程的视觉化不仅是时代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自身提升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效果,这种开拓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不仅改善了传统媒体的过于格式化和僵硬化,细节上和语言应用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静与动的转换方式、细节描写、以事写人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人类社交的重要工具之一,被人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情感,以满足自身的种种社会需求。而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已经成为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必要途径。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就是新闻语言。新闻体现的是语言的艺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新闻语言也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自身的体系,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笔者将就新闻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的认识有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