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经典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作家自己的自传性作品。对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以及儿子这三个主人公进行解读,可以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入手。在原型层面,运用"俄狄浦斯"神话情节对人物进行解析;进而在心理方面,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的见解,从阴影、人格面具以及阿尼玛角度分析本书的人格原型;最后在仪式层面,解读主人公"献祭"仪式在作品中起到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的代表作。该作品集中体现了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和欧·亨利式的结尾艺术。本文将借助"心理距离"理论,从情节角度看《警察与赞美诗》的审美关照。文章将从以下三点论述作者是如何运用情节调节心理距离进而进行审美关照的:第一,通过展现生活化开场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产生美感;第二,通过作品情节的延宕,插入心理距离,产生审美趣味;第三,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尾拉开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作品通过情节的起伏变化,在不断拉近与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过程中实现了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所著的<觉醒>自1899年初次发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比如说:女性主义、达尔文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然而,学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心理状态关注得不多.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鲜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试图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达娜‘杰克的抑郁症理论来对<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挥之不去的抑郁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解析.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伦敦观察:故事与概览》的18篇短篇小说中,采用了"去心理化"的写法,即将心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其中的女主人公们脱离日常生活之外的心灵的孤岛。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莱辛从叙述者的角度、道德思想的外化行动、心理与现实的和解、象征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引导读者对当代女性的心理状况作了"去心理化"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厨房》是吉本芭娜娜最有代表性的运用饮食叙事的作品之一。其中的饮食叙事,可以分为饮食的疗愈功能、饮食与人际交流以及家庭关系的建构、饮食的象征功能三个方面。具体而言,这三个方面指的是主人公借助饮食来疗愈自我的内心世界,通过饮食来增进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交往以及构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以食物来象征母亲的生命状态以及暗喻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可以说,饮食叙事在小说主题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虚构作品中,读者可以聆听到叙述者和作家的双重声音。叙述者以直接叙述和心理描写或"叙述者干预"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声音和表明其对故事中人物及事件的立场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作家也可以介入到作品中以多种的形式传达其声音。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使用了"作家介入"表明了虚构作品中存在作家声音,并对作家声音的表现形式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首部小说,在这一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了作者娴熟的手笔和极富魅力的创作思想,同时随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情感及心理世界的发展,总能令读者找到共鸣。这样出色的作品中总是不乏耐人寻味的地方。基于此,主要以作品中女主人公埃莉诺及玛丽安对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态度,以及两姐妹在作品中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为基础,从女性主义意识的转变方面对奥斯丁的这一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赎罪》是麦克尤恩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英国的大庄园为背景,年幼时布里奥妮对罗比人品认知错误,因此葬送了罗比的一生。在复调小说中,小说围绕主人公布里奥妮与其他主人公的对话、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主人公与读者的对话等一系列对话来展开,展现布里奥妮内心深深的赎罪感,以此体现作者一生的赎罪历程。  相似文献   

9.
告别     
本文为奥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凯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对情侣分别时的情景,文中对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描写尤为出色。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与聚散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需要。作者也好,读者也罢,作品满足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交流的需要与渴求。正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与对话需要的存在,好的作品才层出不穷。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过程中,除了借以传达信息的作品之外,不存在第三者。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必须兼顾作者、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11.
《鸟》是大江健三郎于23岁就读东京大学期间完成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从"虚幻"内部世界走向"现实"的外部世界的年青人的心理历程。大江健三郎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重建,但本部小说的主人公却深陷绝望而无法自救。本论文将围绕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试论《鸟》这部作品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会引发一些"感想",而将这些"感想"写成文字,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重在客观地评价作品,而"读后感"则带有读者个人的感情色彩。读者有感而发,随想而录,议论所及,起于作品,也源自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位传奇式英雄。他奋战沙场,出生入死,重建国家,舍身忘我,直到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矢志不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保尔的英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梦幻般的浪漫气氛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读者。故事的主人公是海丝特·白兰,在整个故事中,一个鲜红的“A”字始终伴随着海丝特,成为故事的中...  相似文献   

14.
1914年夏目漱石先生小说《心》与1925年鲁迅先生作品《伤逝》,虽写作时间不同,但两部作品所描写的男主人公皆为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两部小说都是以男主人公的"私心"描写导致爱情生活难以逃离忏悔,且均以悲剧结束。文章试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私心"的矛盾与挣扎,以期对身处社会动荡时期不安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白猫》中,欧茨以"猫"为镜像,将人物心理现实化,对人性中潜伏的压抑、猜疑和妒忌等毁灭性的元素进行如实刻画。米兰达作为尤里斯夫妇之间的"第三者",向读者传递了小说主人公人性的各种阴暗与残缺,极具象征意义。本文就将从丈夫、妻子以及新型女性这三个视角,分别解读米兰达的"第三者"身份的意义,探寻人性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文教资料》2012,(21):34-35
古典文学教学因为历史距离的阻隔,抑制了高职教育实用功利观念的渗透,教师应设法引领学生走近"梦中人",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缩短欣赏者与古典文学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理距离,以当今的社会现实为参照,让作品中的人物转身变成"身边人",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审美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蒋华 《文教资料》2010,(6):28-29
文章对“这/那”同指现象进行了解释。“这/那”同指现象主要出现在现实主义叙事性作品中.它与主人公、创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息息相关。“这/那”可以同指某个人。也可以同指某事物。  相似文献   

18.
周喜俊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塑造了一大批富有个性、充满女性意识和女性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具有一种进取、好胜的男儿性格,而男性形象的性格要么懦弱、急躁,要么心胸狭窄,呈现出一种"女强男弱"模式的特征。这种模式既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内在的心理动因,也反映了社会外在创作环境、文化环境因素对其创作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喜俊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塑造了一大批富有个性、充满女性意识和女性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具有一种进取、好胜的男儿性格,而男性形象的性格要么懦弱、急躁,要么心胸狭窄,呈现出一种"女强男弱"模式的特征。这种模式既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内在的心理动因,也反映了社会外在创作环境、文化环境因素对其创作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雯淇 《海外英语》2015,(1):213-214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被认为是英雄主义与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与以往意在描写战争中睿智英勇形象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同,该作品选取了一个普通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描写了他在面对恶劣环境及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该文意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重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出发,分析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三我"间的冲突和协调,及其如何促成他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