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包含“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真理的本质即本质的真理”两个命题。析理海德格尔反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拓进路迹,实现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本源性的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从词语结构上看,“实”和“求”应该都是动词.“实”就是“按实”、“从实”.实事求是就是按事情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来探求是非真理,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真理)来.“求是”是目的,“实事”是基础,没有“实事”的精神,没有“实事”的工夫,那就没什么是非真理可谈.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成语,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一种祈求,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3.
施特劳斯关于自由教育的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自由教育危机、克服自由教育危机的出路以及复归自由教育的本质。这三方面内容体现了他的自由教育思想的根本主张:探寻自然真理。施特劳斯的努力本质上是复兴苏格拉底式的哲学,他始终用追问“什么是自然正当”的方式使正当保持着被质疑的状态。自由教育是对自然真理的探寻。施特劳斯竭力向我们宣称:人类必须要在无知中努力向上,不断向自然真理攀升,否则人类就必然往下堕落。自由教育的提出旨在为人类抵御这一巨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不仅引起了社会生产、社会组织、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剧烈变动。改革引发了人们观念的更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则更急待有新的观念与之相适应。然而,观念更新的一个首要前提是应该改革思维方式上的习惯势力,尤其要冲破传统的崇尚“求同”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一求同思维,广义地说是指人们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关系进行观察、思考时总是力求向已有的结论、规范“认同”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与它相对应的是“求  相似文献   

5.
思维的批判性是求异思维的基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存在的。如成语“求同存异”就说明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既要有“同”,也应该有“异”。“同”,可以说是求同思维的结果,而“异”,有的则是求异思维的结晶,创造思维的体现。因此,我们切切不可轻易地否定那“异”。因为那“异”说不定倒是真理,是新观点,乃至新学派、新体系的萌芽或闪光,只不过暂时尚不被人们理解或接受罢了。但在思维实践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又强调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的思维。记得小时候学习“皮球滚到  相似文献   

6.
审辩式思维包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勇于质疑、直面挑战、切中肯綮”五个思维要素。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说理,通过严谨思考、慎思明辨、批判质疑等方式,探寻自己观点或他人观点的合理性,形成真实、合理、正确的认识。给学生足够的说理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在说理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审辩的技能,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论人获得自由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世代相继的历史活动中,一方面把自由作为自己 追求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努力施展自己的本质力量,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自由。认识论层面的求“真”,是人获得自由的理论方式;价值论层面的求“善”,是人获得自由的实践方式;本体论层面的求“美”,是人获得自由的审美方式。人通过审美方式获得的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人从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的“天人合一”的美中去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人的生命创造意义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海德格尔是如何扬弃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 ,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存在本体论 ,并揭示了艺术本性与存在及真理的关系 ,他认为 ,艺术的本性是不能用把呈现在眼前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标志集中在一起的方式来彻底把握的 ,因为无论是“特征的载体”“感觉的复合”和“有形的质料”这三种传统的知解艺术的方式都不可能达到对艺术品的自足性的把握 ,而只有通过艺术地掌握艺术品的方式 ,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真理 ,因此艺术的本性乃是艺术品中描绘对象的存在真理敞开发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要真正地还“真理”本质中的意蕴深远的人性内容以本来面目 ,就必须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的真理观。实现这一超越的关键在于确立一种“合理性”的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主体性的、价值性的思维方式。其中最为核心的 ,是马克思为我们所确立并贯穿其学说始终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在“合理性”思维的视界之内 ,所谓真理 ,是指人类理性对其掌握对象世界的方式以及对人类自身从事的全部对象性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合理性本质所作出并给予的一种主体性承诺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断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本文是针对某些异议而发,旨在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正确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定论。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是我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功的思维基础.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抽象的物质本体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地遵循真理原则的思维方式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并重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向的、绝对的思维方式到多元的、相对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形而上学地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到辩证地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的转变.研究和把握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理论,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并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对象的想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真理是理想的理论基础,理想是自由的观念模型,自由是真理的“物化”和理想的现实。人们在获得真理后,便构建融客观外在尺度与自己内在尺度于一炉的理想,在情感意志的激发下,通过实践行动使理想对象化,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人获得自主和自由。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下,通过实践,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进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3.
杨楹 《重庆师专学报》2000,19(1):5-10,24
本文主要对解释学思潮中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进行一番分析,文章认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关于“理解前结构”“和成见”,“传统”的学说中,他们通过对理解的前提,视角,本质予在历史的说明与规定,具体地论棕了“理解前结构、和“传统”,“成见”在理想,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凸现了传统,先见的地,人而映现出民 人们思想活动的内在(精神)结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主体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人的理解活动,思维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研究“思维方式”之主要特色,即在于突破思维方式研究的传统认识论框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置于生存论的架构中,强调主体思维的历史性,予我们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①。这就是说,靠理论是检验不了真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这本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可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和中国孔子的“做人”、“成人”人本教育。古希腊文明能达到古代世界的巅峰.并非因为它强大的富足.而是教育培养了使人自由的精神。它强调人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一个理性的、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它的“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无”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无为”的思想是人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老庄哲学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悖论的思维方式,以否定的形式再现对社会的理解,使之成为批判的哲学、解放的哲学、怀疑的哲学和启发的哲学。老庄哲学所给予现代人的是一种恬静、怡悦和旷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无限,使人们领悟到一种神奇的生命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郭恬晓 《新读写》2011,(9):36-37
西方名校的校训总是叫人追求真理。如哈佛之“与真理为友”,耶鲁之“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之“真理使人自由”。  相似文献   

19.
“符合真理论”否定真理包含人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因素,存在诸多缺陷,阻碍着实践探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是基于实践的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性化,是人对一定客观条件的肯定和超越;真理固然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它同时也包含着基于实践的思维创造和价值追求。确立“实践真理论”对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为何要自由?”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就奠定了“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传统,从而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合法性根基。然而,近代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负效应,使这一合法性根基不断受到质疑。学术自由固然是基于追求真理的逻辑必然,但是知识或真理本身并不构成“学术为何要自由”的充分论证。学术自由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追求知识或真理,而是为了人的自由。从人的自由本质出发,我们可以推演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与目的;学术作为人类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其目标与人的自由本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