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转型的本质在于数字化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面临着课程建设理念“唯技术论”,遮蔽“人的存在”;课程内容被“标准化”,忽视“隐性课程”;课程实施“技术主导”,降低“教学质量”;课程知识碎片化,淡化“能力逻辑”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手段、课程形式等维度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数字化转型应坚持优先发展的理念,聚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数字化技术助推经验课程延展;增强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课程的质量;加快数智化教室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生态圈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职教课程改革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是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职教课程改革应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它不仅反映职教的育人思想、育人规格、育人标准,而且囊括了职教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我们平时谈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学制、学分制、考试考核、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都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而往往又以课程改革为基点。我国传统的职教课程不仅在浅层次的课程内容上,而且在深层次的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暴露出许多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3.
课程领导及其实践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领导的涵义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领导科学、学校管理学、课程论等相关理论试图对课程领导作如下定义:课程领导是在课程开发研制、实施、评价及改革等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引发、指引、统领、带动一个课程共同体实现课程发展和改革目标的过程。课程领导活动的前提、课程领导主体、课程领导结构、课程领导手段与课程领导目标等是构成课程领导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谢春兰 《宣武教育》2006,(12):12-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它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的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当  相似文献   

6.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通过网络课程的比较研究不仅能看到网络课程本身的差异,还能反映出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育理念等宏观层面的差异。本文利用资料调查、实地参与、内容分析和计算机脚本分析等方法对中美两门教育类的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课程背景、课程学习者、课程平台、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课程实施流程、课程中的交互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独立活动和交互作用、主讲教师和学生的分离、以活动为中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教育岗位课程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高职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体系不合理、课间衔接不好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岗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从岗位课程整体要求出发。结合岗位课程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模式,即岗位课程模式,对高职岗位课程的构建方法、课程结构等内容进行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英 《宁夏教育》2007,(3):78-78
杨明全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郑先俐、靳玉乐在《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中认为: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李亚非 《继续教育》2007,21(10):44-45
高校体育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着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理论课程不足、缺乏学术性、忽视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经验,完善教育法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中小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广东三类地区中小学校长、师生、家长、教育行政干部和社会人士对现行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基本态度,调查的范围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现行学科课程持保留态度,对一些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的认同感很强,支持中小学开设选修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强,各被调查群体和各地区对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明显差异。此外,广东中小学生的教材选用权、学时分配、课程实施的条件和现状、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从课程内容更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管理灵活性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考虑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程是大势所趋,但在综合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对综合课程认识的不足,课程资源的不足,教师有关综合课程实施的素养急待提高,综合课程价值取向有所偏颇等。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蒙成 《教育科学》2001,17(3):20-23
研究型课程是近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价值取向、开发主体、设计、实施等均与现在的课程有本质区别,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研究型课程是课程改革新的增长点,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面临不少困难,但必将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以至教育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长期以来,无论在思想政治还是在其他学科领域都简单地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教参等,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为,从课程目标的实现看,书、教参、教辅资料、教室等物质资源外,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又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而像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在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类,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因为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偏远农村,校内课程资源不能和富裕地区相比,校外也不会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以供利用,所以为了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只能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上下工夫了。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和美术工作者,而是使他们成为懂美、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项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都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课程理论是人们关于课程问题的基本观点、思想。历史上,课程论类型多样,各种认识纷繁复杂,且局限性非常明显。各类课程论都与社会、人和知识三个方面有密切联系。而且,有什么样的课程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本文基于对各类课程论所进行地科学的梳理和反思,提出了课程论的纵横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专业拓展课程在促进学生多元化技能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专业拓展课程为例,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选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课程改进等内容开展研究,发现该课程已整体达到预设教学目标,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按专业方向组班因材施教、课程质量标准优化调整、根据学校特色增减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思政等课程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对课程事件的全面理解 (一)从事件与课程的关联来分析课程事件 对课程事件的理解可以从课程与事件两个词汇展开,由于课程涵义众多,可能造成对课程事件这一术语的多重理解。现行的语言体系中对课程事件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课程事件可以理解为课程领域的重大事件,如把影响中国教育进程的政策变动(一次课改、二次课改等等)视为课程事件  相似文献   

19.
高职课程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供需不协调、课程实施不协调和课程评价不协调。针对上述困境,在分析课程需求主体间对立统一关系,课程供给主体间的联系与选择,以及供需主体间的递进循环关系、能动性和角色重叠等特性的基础上,从制度变革、要素升级、技术创新、评价多元等方面提出高职课程质量保证的优化路径,以提升高职课程的供给与需求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反馈是控制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具有自动修正偏差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开发形式化、课程开发内涵及术语理解的歧义化、课程开发主体单一化等问题,应从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引入反馈机制,以优化课程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