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这就是说,“像”恢复原字原义,“象”不再是“像”的简化字,而是两个音同义异的字。  相似文献   

2.
不少的古代汉语著作涉及到古音通假时,都举“倍”字为例,认为“倍”字的“违背”、“违反”、“背叛”等义,是“背”字的假借。请看: 《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章诗同《荀子简注》:“倍,通‘背’,违背。”甄尚灵《汉字假借义试探》说:“《荀子·天论》一文,全文不到两千字,假借就有二十多处。如:‘倍(背)道而妄行,则(按:漏一“天”字)不能使之吉。’……这些通假是今天大家都承认的。”接着下文重提“‘倍’通‘背’”。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张世禄《古代汉  相似文献   

3.
简字正误     
(木日)这是个什么字呢?象“相”字,可是缺一短画。原来有些人把这个字当作“杨”字的简体使用。这是错误地把“阳”字的半边类推的结果。同样,也有人把“揚、場、腸”简化作“抇、(土日)、(月曰)”。这些简化字都是错误的。根据《方案》中简化偏旁表,“易”旁简化为“(?)”,因此“楊揚場腸”照此类推作:杨扬场肠。偏旁类推必须根据《方案》中的简化偏旁表,不能任意拿一个简化字的半边来类推,例如“確”虽已简化为“确”但是不能把“榷鶴”援例类推简化为“桷鵤”。至于“陽”简化作“阳”,元明以来就这样写的,已  相似文献   

4.
党字,黨字,都是姓,作为姓氏的“党”,不是黨字的简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251页,把作为姓氏的党当作黨的简化字处理,似欠恰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宇总表》,只规定“党”是黨的简化字,没有规定“黨”和作为姓氏的“党”能通用。作为姓氏的党,不能与黨合二  相似文献   

5.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离·儸·罹》一文认为“‘罹’是‘儸’的简化字。”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儸”,《康熙字典》:“从音砢,懡儸,渐也。”《中华大字典》:“音砢,懡儸,渐也……又少貌。”旧《辞海》:“罗我切,哿韵,见懡儸、(酉麻)儸条。”查此二条,均注为“渐”,后者又释为“稀疏貌”。“罹’,《康熙字典》:“音离,……古多通用离,……遭也。”《中华大字典》:“音离,遭也。”旧《辞海》:“罹,音离,遭也。”“儸”“罹”二字,三种工具书均无“简繁”之说。“儸”,音luo,义“渐”、  相似文献   

7.
《说文》:“厂,山石之 岩,人可居,象形。”本义是“山崖”,又指“水涯”,是“岸”字的初文。古代常通“庵”(音ān),多用于人名。从“厂”的字中,有一些原从“广”,见下。圭厂厅 原作“厅”,现简为“厂”旁。同样的还有“厕”(原作“厕”)“厢”(“厢”)“厩”(“厩”)“厨”(“厨”)“厦”(“厦”)字等。仄 常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与“平声”相对。音zè。厉 易与同音字“历”“利”“励”相混。注意:“厉害”不等于“利害”;“再接再厉”不要误写为“再接再励”;“秣马厉兵”不要误写为“秣马励兵”。丶丶丶丶丶赝 音yàn…  相似文献   

8.
傅≠付     
“傅”“付”同音,均读作fù.古代“傅”偶可通“付”,《吕氏春秋》中便有用例.现代汉语中,两字已各司其职.但常有人误认为“付”是“傅”的简化字,结果误“傅”为“付”,如把“师傅”写“师付”,把“傅  相似文献   

9.
傅≠付     
傅付同音,均读作 fǜ。古代“傅”偶可通“付”,《吕氏春秋》中便有用例。现代汉语中,两字已各司其职。但常有人误以为“付”是“傅”的简化字,结果误“傅”为“付”,如把“师傅”写“师付”,把“傅同志”写作“付同志”。某纪实文学刊物,忆及当年的卫生部长傅连暲,通篇都错排为“付连暲”。“傅”是形声字,从人,甫声。《说文》的释义是:“相也.”“相”即“帮”的意思,可见,“傅”其实也就是“辅”:辅佐、辅助、辅弼。由“辅”又引申出“导”义。古代职官中有“三公”:除了太保、  相似文献   

10.
一简多繁字,指一个简化字简化几个繁体字;不包括上面讲过的有的代替字代替几个繁体字[如“干(乾斡)”]和代替字也同时简化[如“须(须鬃)”]的情况。下面按照《总表》出现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1.
“象”、“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②形状、样子。如“现象”、“印象”、“形象”、“假象”、“象征”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重新把《简化字总表》作为附录编写在课文的后面,这是宣传贯彻《语言文字法》等语文法规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广大高中生规范使用简化字和了解与简化字相对应的繁体字提供了一份不易查找的资料。可是,该册教科书(江苏徐州新华印刷厂印装)附录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把繁体字“陕”不可思议地印成了“”,生造出一个本不存在的“”字。繁体字“陕”的声旁是“”(shǎn),汉语字典都一致确认这一形体,原版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也确认这一形体。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差错呢?1郾粗…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14.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介此条注音只注为:“jiè古拜切,去,怪韵,见。”其义项收有本义“疆界,边际”,也收有通假义“通‘個’”。 然“通‘個’”,其音当有别。“個”字即今简化字“个”读音“gè”。《辞源》本身于“個”字条下注音亦为:“gè古贺切,去,笛韵,见。”  相似文献   

16.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7.
塍(塖、畻、堘)cheng <方>(指保定地区方言例)去把南山坡下那块地中间弄个~子,为是的浇地方便。 ——意思是土埂子。 <古>(指古代典籍用例)沟塍刻镂,原隰龙鳞。(班固《两都赋》) ——意为田埂。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刘禹锡《插田歌》) ——意为田埂。 <释>《说文》土部收~字,释为“稻中畦也。”音食陵切。《广韵》平声蒸韵并收~、塖二字,释为“稻田畦也”,音同《说文》。《集韵》平声蒸韵并收题头五字,释同《说文》,音神陵切。《段注》曾详作注释:“稻中畦埒(音lei,矮墙)。畦,五十亩之介也。……稻中作介画以蓄水,取义于此,谓之塍。必言稻中者,禾黍不必为此,惟稻必蓄水以养之,……今四川谓之田绳子,江浙谓之田縆(音geng)。縆,亦绳也。”  相似文献   

18.
《报任安书》一课的注释存在用字欠规范现象,有必要一一指出,以免给学生造成误导。一、繁体字92页13条中“石朱笔”的“石朱”应改为“朱”。“石朱”(朱砂,可用做红色的颜料),早在1964年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简化字总表》中就已简化成“朱”。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在第一册课本附录《简化字总表》中单字“石朱”已简化,在复音词规范词形中自然也就不再有“石朱笔”,而应以“朱笔”代之。或许…  相似文献   

19.
“胡取禾三百廛兮”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经·伐檀》中的句子。课本注解:[三百廛(chan)]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纟意)”,“三百(口禾)”“(口禾)”同“(禾口木)”,都是束的意思。我看了《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对“廛”、“亿”、“(口禾)”的注解,均与教材注释暗合。对这条传统的注释,我以为值得商榷。《实用大字典》在“廛”字条目中说:“一夫之居曰廛”。该条目还援引《周礼·遂人》,“夫一廛田百么”做为例证。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注释曰“古代一夫之田,  相似文献   

20.
“鬱”和简化字“郁”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检索历代字书、辞书、韵书,以及研究成果,从字形发展、义项和叠字等历时层面来考察“鬱”和“郁”字的异同,从共时层面观察现代方言中的“鬱”与“郁”,确认“鬱”与“郁”字在古代是音义不同,但又在义项上部分相通的字。现代虽将“鬱”简化为“郁”,但方言中仍保留着二者的不同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