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廉·福克纳(1897年—196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南方文学”的代表。1949年,他以“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一生创作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七十五篇短篇小说。他早年开始写诗,二十年代初,出版了诗集,如《春之幻影》(1921年)等,诗作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二十年代后期,他转向小说创作,续处女作《士兵的报酬》(1926)之后,又出版了《群蚊》  相似文献   

2.
<正>来自英国汉普郡的女孩莉比·里斯(Libby Rees) 还不到10岁,她最近成为了一名作家。2005年12月, 英国奥尔特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生活自救手册”《帮助、希望和幸福》(Help,Hope and Happiness)。这本书共有60页,内容是关于如何面对父母离婚的。书里那些自我排遣悲伤情绪的窍门,都是小里斯在生活中曾使用过的。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论《熊》的双重神话原型及主题刘道全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神话原型的自觉运用,通过隐含的神话原型参照使作品突破具体内容,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熊》曾被人称为“了解福克纳全部作品的关健”,①在这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里,福克纳却运用了两个原...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出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中的一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以一个家庭的“喧哗与骚动”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精神面貌。福克纳运用现代派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首先,福克纳采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而这又不同于乔伊斯等人“流水帐”似的“意识流”。他先用“意识流”手法勾勒出一个梦幻般的、模糊不清的情节,最后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写法,真实“意识流”所造成的空白,使朦胧的故事全貌逐渐显现出来,变得明朗而清晰。其次,福克纳注意运用“时序颠倒”的手法。他摔碎了时序的“框子”,从而轻松自如运用那种“.出众的艺术”来描绘那个年迈而“生死的世界”,借以突出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大量运用《圣经》神话原型与象征意象,使作品超越具体故事情节和时空的限制而上升到涵纳整个人类存在的高度,成为了一则探讨人的命运和现代人的精神出路的“现代神话”,反映了福克纳对人和社会所进行的深刻、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莫言:锁孔里的房间《灯塔看守人》(显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尔塔萨尔)、《死者》(乔伊斯)、《普鲁斯军官》(劳伦斯)、《巨翅老人》(马尔克斯)、《公道》(福克纳)、《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乡村医生》(卡夫卡)、《桑孩儿》(水上勉)、《铸剑》(鲁迅)  相似文献   

9.
西印度群岛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用一个克里奥尔人的视角,对《简·爱》中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里斯认为《简·爱》的故事只是“英国人的一面之词”,因而,她在作品中对生活在英殖民地的克里奥尔人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她决心通过《藻》的创作写出一个真实的西印度群岛。因此,《藻》不仅是一个克里奥尔女子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19世纪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史,是作者对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控诉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热爱大自然,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荒野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三篇作品《古老的部落》、《熊》、《三角洲之秋》即所谓的“大森林三部曲”,《去吧,摩西》常常被看做是关于荒野和环境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解读这一文本,以期找出福克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以及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押沙龙,押沙龙!》与《撒母耳记》的对照比较,分别从《圣经》原型,不一而足;父子关系,似“是”而“非”;兄弟相残,原因各异三个方面论证了小说与《圣经》故事的关联及对后者的超越,进而探讨和阐述了福克纳舍弃看似“名副其实”的《黑屋子》而更名为看似“名不副实”的《押沙龙,押沙龙!》的意图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创作还原了《简·爱》中那个被恶魔化了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成功塑造了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安托万内特的成长经历。斯皮瓦克认为里斯这部作品颠覆了“帝国主义话语,还‘属下’(subaltern)以叙述声音”。然而,摆脱《简·爱》中帝国主义话语并获得自我话语权的疯女人,叙述声音中凸显出地却是她无法摆脱的身份困境及由此最终导致地主体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之标题反映了作者的怀旧情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八月之光”这一人性之光折射出了人类古老久远的美德,象征着人淳朴、善良、美好的本性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它既体现了福克纳深受其影响的基督教义,更闪耀着超越基督文明的人文主义光辉。它代表了福克纳所推崇的宁静恬淡的生活本质,也表明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小说题目由最初的《幽暗之宅》到《八月之光》的这一变化,表明了福克纳在创作中思想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八月之光》这一标题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人性的永恒信念,凸现了小说超越时空的意义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文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族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本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有着相同的 叙事手法,题材均以故乡为蓝本,地方色彩浓郁,时空模糊,都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而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阿来诗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5.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国”即“丝国”,因为我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丝绸,所以他们才给我们起了这个名字。下面摘两段古代外国人对“丝国”的描述,读来颇有意思。 公元174年(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希腊史学家撒尼亚斯在他的著作中说: “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该虫亦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两  相似文献   

16.
<正>我画石头,写书评,全凭一股冲动与锐气,所以完成后很少修改。《喧哗与骚动》却让我感到有点棘手——把它推荐给你,我需要一个更走心的角度。徐则臣在《福克纳的遗产》里谈道:文学不能“放眼都是过日子”,不能都“在海拔以下写作”,而“需要想象力开拓,需要胸襟承担”。这个观点我很服膺。我喜欢福克纳的作品,正是因为他的开拓与胸襟,他的妙想与野望。对他的作品,若存着寻找“海拔以下”的愉悦的念头,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对大自然十分迷恋,他把自己的狩猎经验写进了作品《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歌》中,人称“大森林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在表现福克纳对大森林的感情的同时,也不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其中着重描绘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强烈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性,呼吁人们尊重热爱自然,同自然和解,形成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他对自然价值的认同和崇尚和现代生态学所倡议的基本立场是不谋而合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研究福克纳的自然观,无疑会增进对福克纳的研究,也将对人类如何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少功对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向,《马桥词典》顺应了西方的“语言学转向”,而《暗示》则是这种转向的反动,走向了“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福克纳的创作历程及其代表作《熊》和《老人》,证明福氏不仅是描写失败、背叛和死亡的大师,更是寻求人性回归的圣者。由揭露恶到弘扬善,福氏写出了自己的“现代启示录”。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改变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的现状1993年2月13日,国家颁布的《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下简称《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季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