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地说,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并非是一种就业模式,而仅仅是一种谋职的方式.虽然零工资就业的只是极少数大学生,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弊端和危害,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予以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以放弃工资和福利待遇为代价谋取工作岗位的特殊现象。作为就业市场的一种新现象,它得到了社会的的关注。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应视为"准就业",当大学生受到损害时比照正常就业者待遇进行损害赔偿。政府对这种现象可取政府起薪指导价的政策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3.
从零工资就业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零工资就业的现象出发 ,就出现零工资就业的原因、实践能力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及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认识的几种误解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4.
翻译擂台     
近两年来,有不少中国大学生在刚毕业后接受“零工资”。这原已非新鲜事,不过,当这种趋势渐渐成为社会、企业、学校及大学生本身开始默认的“某种无奈现实”时,也就同时折射出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怪异现象。其实。“零工资”不只违法,还隐含许多社会问题。“零工资”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劳动有所得”的原则。这不付成本的劳动力可能会被无良的黑心雇主利用,甚至滥用。“零工资”带来的消极性,会加剧大学生贬值,造成更恶性的竞争,并扰乱就业市场,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在标准高、压力大的前提下,很多高校毕业生放下“身价”,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方式,对薪资要求一降再降,“零工资就业”无疑成了缓解这一问题的无奈之举。从大学生自降期望薪金的现象来看,学子们的就业观念正从盲目追求高薪的误区得到理性回归,能够促进用人单位量才付酬,才适其值。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低工资就业、零工资就业”的现象,有的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些现状让一些在校大学生对学业和前途充满困惑,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生、自考生、成教生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惶惑。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研究》2006,(4):39-39
据媒体报道,继大学生就业出现“800元最低工资”之后,近来又出现“零工资就业”。某校一名大学毕业生日前四处找工作,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了几家单位都被回绝了,情急之下提出工作后半年或一年内不要工资。而李小姐在上海一家公司“零工资就业”已一年,如今工作能力终于得到肯定,极有可能被公司留下,结束零工资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就看到媒体上不时出现大学生主动要求“零工资”就业的新闻。顾名思义,“零工资”就业是不求回报的“自由自觉劳动”。于是,这种劳动将不再是“雇佣的”,假如它的确成为了现实。但是,读者们还是难以相信,大学生自愿从事这种劳动是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出于“义务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郑州大学张君利、浙江工商大学张亮等大学毕业生选择“零工资就业”的消息。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一定时间(比如一年)内不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继大学生就业出现“800元最低工资”之后,又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究竟什么原因驱使他们不要报酬?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又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11.
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2目)。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在很多人才交流会上,几名甚至几十名大学生竞争一个很不起眼的职位是经常的事。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再要求用人单位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智联招聘网开展的“2006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相似文献   

12.
零工经济的发展正影响着我国的行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形态变化,由此产生的零工就业模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契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湾区发展战略,零工经济对大湾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阐述我国目前零工就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零工就业的模式及路径.提出零工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的三个转变方向和措施,通过加快就业指导观念的调整、完善就业支持体系的建立、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抓住零工就业的机遇,更好地适应零工经济时代的职业变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笔者认为,透过现象,究其本质,主要是大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城市就业志向严重,学校教育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卷入劳动纠纷中,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法律意识问题。全国各大高校相关部门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教育与指导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倾向于强调就业观的转变、就业技巧的培养等方面,却时常忽视了就业期间法律意识的培养,而这恰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的关键所在。如何在就业择业的教育与指导中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提高法制教育,增强就业中的法制观念,从而达到理性择业、文明择业、依法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须加强的重要一环,真正做到择就业双方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学生毕业求职高峰,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充斥着各种媒体。继大学生就业出现“800元最低工资”之后,一些大学生为落实单位,先干上一阵儿,以积累经验和攒资历,竟采取了“零工资”就业的方式。(《城市快报》3月 19日)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研究》2006,(8):13-13
“企业随意甚至恶意压低大学生薪水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近期有报道说,迫于就业压力,现在大学生的薪水预期已经降低到1000元,个别学生为了找到岗位,甚至提出“零工资”就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2004-2006年三届医学院校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从2004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医学生走进就业市场开始,大学生择业意向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调查显示,大学生正在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积极回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择业动机上,成就、发展需要占主导;同时,大学生仍然维持着较高就业期望值,感受的就业心理压力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连年大幅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市场不完善等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外,大学生主观上不恰当的择业归因、不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也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文章对陕西省五所院校的8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了解陕西省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毕业生继增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择业处在弱势地位。本文仅从女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入手,提出了转变择业观,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做好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强化个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及时准确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在简历设计、简历投递和面试等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择业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择业意识才能在竞争中抓住机遇,顺利完成择业过程。但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择业法律意识卷入了择业的劳动纠纷。从维权意识、契约意识、公民意识和对违法行为性质的认识四个角度对大学生的择业法律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