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馆分校官沈叔埏的《颐綵堂文集》卷8、9、10收有多篇"书后"。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一书认为这些"书后"多为沈氏所拟的《四库》提要稿。文章从沈氏之任职时间、职分及"书后"具体内容来分析,认为这些"书后"并非是沈氏所拟的《四库》提要稿。它们应多为沈氏对《四库》书录副后所作的跋语,其中一些内容或多或少参考了《四库》提要稿。  相似文献   

2.
前一阶段.美英虐囚门丑闻曾轰动一时.使英美当局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对所谓的当事人进行军事审判.才平息舆论的批评。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日军对英美战俘也曾有过类似的犯罪行为,“虐囚门”事件不过是日军暴行的翻版.近日.在河北省档案馆存1944年1月31日(星期一)《解放日报》第三版上发现有二战期间美、英军等俘虏遭到日寇虐待的暴行材料.现在整理如下.以飨读。  相似文献   

3.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4日侵入扬州。扬州名士陈含光满怀悲愤之情写下《再报亲友书》、《贞烈耿六姑传》、《梦事》、《观剧》、《过旧园赋》等数篇诗文。这些诗文合为《芜城陷敌文记》,真实地记录了他目睹的日寇在扬州暴行。  相似文献   

4.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一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第一张且是唯一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同时它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寇暴行,报道抗战事迹,宣传抗战言论,宣传组织国统区的工人及青年运动,以及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等诸多方面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不断被发掘、整理与出版。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滞留南京的西方国家人士从第三者角度所著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从加害者角度所著的《东史郎日记》。这 3 部日记被译成中文出版后,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以日记这种文体,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了侵华日军对南京人民所犯下的这种反人类、非人道的累累暴行。人们在审视这些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时可能要问,有没有中国人自己记录下的日军暴行日记?如能发现当时中国人自己所写的日军在南京所犯暴行记录…  相似文献   

7.
冒死保存日寇罪证照片 1938年1月,年仅16岁的罗瑾,是南京长江路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学徒。一天,日寇陆续拿来一些胶卷到店里冲洗,罗瑾一看冲洗出来的30多张底片,惊呆了:全是日寇杀、烧、淫、掠暴行的底片。他怒火燃烧,就从这些照片中选出16张,多印了一套,并自制一本灰黄色的硬纸小相册,把照片夹好。他在相册封面的右下角,画了一把日寇刺刀,刺向左上角中国人的心脏,左上角两颗鲜红的心脏正往下滴血;在右上角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耻字下面画了一个“?”,即为什么中国人要受此凌辱?在左下角还盖了罗瑾的印章。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上的八路军水上武工队,是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被群众视作亲人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出没在白洋淀的芦苇丛中,袭击日寇的汽船和水上运输队。同时,他们也是一支群众工作队。他们发动和组织群众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和敌人作斗争。白洋淀的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雁翎队”。1941年5月24日的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记者张帆撰写的通讯《雁翎队》,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和描写了这支英雄的队伍。  相似文献   

9.
2012年群言出版社推出的《李公朴文集》,收有一篇《南迁后的大公报预备替谁说话呢?》.这篇文章原载《读书生活》1936年第5期,署名“记者”.综合相关资料可知,该文实际上并非出自李氏之手,此“记者”也就是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即著名进步文化人柳湜.  相似文献   

10.
5月8日8时许,人民日报网络版得知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消息后,当即与国际部领导和记者吕岩松取得联系,9时25分在国内媒体中第一家在网上发布了中国记者采写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中文消息。12时25分,他们将电话采访吕岩松的大使馆被炸目击记在网上发布,这是中国第一篇较详细描述使馆被炸的稿件,第一次披露了光明日报评杏虎、朱颖夫妇遇难的消息。之后,网络版及时组织力量,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在主面上开辟“强烈抗议北约暴行”专辑,收集有关新闻报道上网。至11日上午7时,已有网友上贴文章6900多篇。10日(星期一)访问量(pagevie…  相似文献   

11.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内,记载着一位抗战时期著名的芷江中美空军陈纳德“飞虎队”中的空军英雄,他就是号称“云天鹰”的中国飞行员卢誉标. 1944年4月,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青年卢誉标闻知日寇蹂躏中国大地屠杀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怀着对祖国的深爱、对日寇侵华残杀我中华儿女、掠夺我国家财富暴行的切齿仇恨,他毅然归国,报名参加空军,投入抗日洪流,参加盟军东方战略空军的飞行大队,来到湖南芷江机场担任第五大队十七中队中国空军飞行员.  相似文献   

12.
1941年9月1日《大众日报》上发表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作者是当时新华社山东分社采编主任兼大众日报社通讯部部长郁永言同志。几个月后,郁永言和十多名采编人员,在山东沂南县大青山一带反日寇“梳篦拉网”式的大“扫荡”斗争中,持枪与日寇英勇血战,全部壮烈殉国,血染青山。 郁永言写的《转变新闻作风》一文约有2300字。他开门见山地提出:“新闻工作是宣传战的重武器”。  相似文献   

13.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这一条目,条目说: “简称‘青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新闻记者的组织。1938年在汉口正式成立,曾出版《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10月20日部分会员在长沙倡办‘国际新闻社’。总会后迁重庆。在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城市和香港设有分会。1941年4月,总会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相似文献   

14.
抓住机遇 走好开头关键几步 《环球时报》引起关注是在1999年,这一年,《环球时报》做了两件比较成功的事,一是从3月份开始,持续关注科索沃战事。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环球时报》用最快的速度、最权威的内容出版了一期特刊,打响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二是这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环球时报》又一次敏锐地抓住了这  相似文献   

15.
各地动态     
<正>成都市:成都市档案馆2015年征集到《日寇暴行实录》珍贵画册,由于年代久远和保存不当,画册破损严重,亟需进行修复抢救。局馆积极研究确定抢救方案,采用去酸、字迹固定、修补、组装、制作封面等一系列程序进行抢救,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近日,抢救修  相似文献   

16.
张琪玉 《中国索引》2003,1(4):44-44
前不久,台湾有几个媒体曾发表过几篇“要不要编制书后索引”的讨论文章。其中,陈颖青先生提出一种新思路:将索引脱离原书放在网上让读者需要时自行下载。并且,他还就此进行了实践:将他主编的《蒙娜丽莎五百年》一书的注释、索引等放到网上。我们学会葛永庆先生认为此法不可取,不能用此法来取代附于书后的图书内容索引(专著索引)(见葛永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图书索引编制》一文,载《中国索引》2003年第3期)。用索引上网的方式来取代附于书后的图书内容索引,我也觉得不妥。专著索引还是应该随书刊印,以方便使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由沈秋农编著的《日军常熟暴行录》一书出版了.它如实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常熟的种种暴行,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从一个县的丰富资料“窥一斑而知全豹”,看清日军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日军常熟暴行录》的问世,得到了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史志档案工作者的担当、执著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聊天聊出来的《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法制节目,每天中午首播,收视率不低,没人会想到它被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收录编成书后,人气依然旺盛,不到一个月即发了5万套。如此业绩,足可骄人,可谁知道它的畅销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它的责编魏耘女士介绍说,他们编辑部每天都会在午饭后聊聊天,放松放松,有一次就聊到了《今日说法》这  相似文献   

19.
近日从南宫物市场购得了一张珍贵的报纸,那是民国期间山西县级机关所办报纸中较早的一种,也许这张报纸是现存县级报纸中最早的一张。这张报纸名字叫《明报》。据近年出版的《祁县志》介绍,《明报》创刊于1924年12月25日,主办人为“学界人士”张景房、范树斋等,周刊,对开四版。开办之初,由太原印刷厂印刷,后因往返耗资费时,便自购机械印刷。三十年代,又增“画报”“童乐园”“抗日副刊”等栏目。每期印刷发行300份,其中160份是本县机关、学校及乡村办事机构所订阅,余均发往外埠祁人的商号长期订户。《明报》创刊于“五四”之后,其宗旨“作民众喉舌,为地方兴利除弊”,1925年时,因言辞激烈,协助农工,致国民党党棍到报社滋事殴打编辑,但《明报》没有妥协,继续办了下去,1937年10月,日寇逼近县城时,才停办。在1935年时,《明报》还不定期编发过一些音乐期刊,供教学与抗日之用。笔所购《明报》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9日的一张,404号,是其开办九年时的一份报纸,此报从创办到停刊,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维持达14年,在民国山西县级报刊中是极为稀见的,且国内所存仅此一张,可知其贵。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人民日报女记者孟晓云近五年以来的新闻作品集,是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当代中青年记者丛书》之一。这是一本以报告文学为主的集子,包括《女人世界》等四组文章,不仅收有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