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奥地利乎?奥匈帝国乎?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十六章第三节多次出现“奥国”,这里的“奥国”是奥地利呢?还是奥匈帝国?奥地利何时变成了奥匈帝国?学生多次对此提出疑问。查遍整本教材无一处对奥地利变成奥匈帝国作出说明,给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70页 :“190 0年夏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这里的“奥”是“奥地利”还是“奥匈帝国”呢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 ,进行的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 ,1867年奥地利接受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提出的方案 ,同意匈牙利设立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由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 ,组成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到 1918年 ,一战结束 ,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可见 ,这里的“奥”应是“奥匈帝国”而不是“奥地利”。奥地利与奥匈帝国$山东省即墨县第四中学@王淑萍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89页《德意志的统一》图中的“奥地利帝国”错了。分析:众所周知,德意志于1871年正式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而此前的1867年,奥地利和匈牙利已正式合并建立了奥匈帝国。也就是说,到德意志正式统一时,奥地利帝国已不复存在。建议:将图中“奥地利帝国”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应改为“奥匈”$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139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中有这样的叙述:“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旧课本对此有类似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个大帝国。”两者不同的是:新课本给“四个大帝国”加上了社会性质,即“帝国主义”。这种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而奥斯曼帝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奥斯曼帝国原是军事封建帝国。19世纪70年代的俄土战争以后,它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8年至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政策,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奥活动,是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了奥皇储斐迪南,酿成萨拉热窝事件;各帝国主义利用该事件蓄意挑起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 14 6页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 ,其中 ,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 ,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其实 ,早在收回汉口和九江的 192 7年初之前 ,中国就已开始了收回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权益的工作 ,并取得成效。为方便读者 ,试列简表如下。1917年 :中国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 ,废止了中德、中奥间所有条约、合同、协定 ,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奥匈在天津的租界 ,取消所有德、奥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各种特权。192 0年 3月 :中国收回了中东铁路界内的主权。192 2年 :中国收…  相似文献   

7.
"一战"期间共有数百万奥匈帝国官兵沦为俘虏。不少关押于俄国境内的奥匈战俘流亡中国东北,受到尚处中立的中国当局及他国民间组织的救助。1917年民国北京政府对同盟国宣战,奥匈帝国使馆卫队及天津奥匈租界驻军就地解除武装,成为新的战俘,先后被收容于北京。在华的奥匈战俘,有的因对本国政府不满而成为暴乱的制造者,有的则奋进为著名人士,如上海建筑业先锋邬达克。这一特殊群体无疑是审视战争、反映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发明大王”之间的“战争” 特斯拉,塞尔维亚人,于1856年7月10日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特斯拉的父亲米卢丁·特斯拉是个东正教牧师,母亲经常自己发明一些家用小玩意儿,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能够背诵很多塞尔维亚的史诗。特斯拉明显比母亲更厉害,他18岁就学会了6种语言。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奥匈帝国政策的形成与变化,作为一个实例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本质。虽然威尔逊总统一直主张“民族自决”原则,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将其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美国对奥匈政策的基础是战争进程及战后安排中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0.
《好兵帅克》中通过“好兵”帅克一系列“绝对服从”的行为及其引发的种种闹剧,揭露了奥匈帝国政府的腐败、愚昧和丑恶。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特殊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139页有这样一段文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对这段文字,我的疑问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描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自1925年~1940年有1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加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共15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土基本定型,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散。目前很多场合人们都将苏联称为“前苏联”,这种提法大可商榷。始成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奥匈帝国…  相似文献   

13.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学课本上还列出了这八个国家的名称。这八个国家是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多,任务繁重,要记住这八个国家并非易事。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巧记这八个国家的简便方法。 在世界史上已经学过,1882年形成的“三国同盟”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组成的。1907年形成的“三国协约”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三个国家组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他们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各有各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是不可调和的。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各地,至少有数百人“自说自话”地建起了自己的“微型国家”,自封国王或总统。“科普曼帝国”位于英国诺福克郡谢林汉姆市,这个“帝国”其实就是一辆小小的大篷车,英国穷光蛋尼克·科普曼自封为“尼古拉斯一世国王”,并宣称“科普曼帝国”的疆域就是这辆大篷车。这辆“王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卑斯山的一个积雪的隘口,发生了一场奇特无比的“歼灭战”。驻守在这儿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驻军,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是他们遇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吗?不是的,这是比任何敌人更加强大的白色“杀手”——雪崩。雪崩是突然袭击的老手。整座雪崖一下子崩塌下来,倾落下千百吨雪团雪块,激起巨大的气浪往前冲撞,倾刻间就会吞没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生命,击毁一切阻挡它的障碍物。那支驻守在雪山隘口的军队,就是因为当时只盯住山下的敌人,没有提防背后袭击的雪崩,而倒了大霉。为什么会发生雪崩?有它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苦涩的《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是个特殊的人物,他那矛盾而又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  相似文献   

17.
释“鏖糟”     
学界过去普遍认为“鏖糟”是连绵词。经考察这个词不是连绵词,而是来源于“奥渫”、“燠糟”的复合词。“奥渫”一词早在汉代出现,“奥”、“渫”一同表示“浊”的意思。“鏖糟”的“鏖”是“奥”或“燠”的假借字。后来出现的“骯脏”一词也一样,是与“奥糟”有音变关系的连绵词,亦可称“类似连绵词”。  相似文献   

18.
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早已不在,但“帝国”派头时而还有所流露。这不,被一些政治家讽为“准小国”的英国,却干了一件令世人侧目的事儿。  相似文献   

19.
我的笔名叫"雷蒙达奥","雷蒙"指的是1095年十字军东征时的四大统帅之一"土鲁兹的雷蒙","达奥"则指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  相似文献   

20.
哥德尔     
库尔特·哥德尔(1906~1978)生于奥匈帝国,自幼性格羞怯,但聪颖过人,他从小就喜欢问各种问题,被家人新昵地称为“为什么先生”.中学时,他所有功课都得高分,数学、语言等科目则特别优秀,1924年,哥德尔到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