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上古民族众多,而西南地区的民族尤多,这一状况至今没有改变。西南的地域化研究,更是与民族问题研究分不开。前两期专栏中发表的张正明和蔡靖泉的章,虽然属于地域化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主要论述的是民族问题。这期专栏中的李绍明《夜郎与巴蜀相关民族的族属问题》一,又主要考述了与巴、蜀民族有密切关系的夜郎的族属。  相似文献   

2.
曹永年、孟广耀、张帆、叶新民等撰写的《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7章30余万字的内容,把元朝蒙古族历史的基本状况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近年来研究元代蒙古族历史的一部力作。笔者仅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3.
论巴蜀文化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巴蜀乡村文化、巴蜀乡村经济面临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挑战,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经济建设模式——“巴蜀模式”及与本土文化经济相匹配的巴蜀乡村现代化道路,理应成为巴蜀地方文人及学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新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4.
《蒙古民族通史》第一卷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孟广耀研究员等撰写,全书6章,共36万字。该卷集中记述了远古至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的蒙古民族的历史。其绪论部分对大漠南北的石器、铜器时代和北方民族递嬗作为蒙古民族兴起前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客观的论述。蒙古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巴蜀老少边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部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价值,但因其发展迟缓,没有紧紧跟随西部体育文化发展的大步伐.针对问题的出现,根据属实的数据调查和相关的政策法令,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此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发展培养一个肥沃的土壤,从而推动其在巴蜀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巴蜀文化”,完全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巴蜀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因此,它既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也有别于经学与训诂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蜀学”。我们所说的“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包括四川的考古学、蜀学,还包括四川的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医学……,总之,四川所有的学术文化研究及其宣传保护工作,一并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在考察民族文化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量和社会认知理论,探讨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属性、基本内容与结构,旨在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计量研究夯实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而准确把握民族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延续、社会促进与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巴蜀山水画艺术孕育于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在巴蜀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地域审美特质。巴蜀山水画艺术根植于丰富的巴蜀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和创造出了强烈的山水画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近 1 0年来 ,我在学校召开的有关研讨会上曾多次呼吁我校在省内专科层次高校中率先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 ,并有计划地开展重点课题研究 ,以体现学校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应该具有的学术色彩。 1 999年寒假 ,我与我的恩师———海内外知名的民俗学家李子贤教授在电话里谈及此事 ,李教授告诉我 ,楚雄师专的主要领导也曾向他表达过请他对我校科研进行指导的愿望 ,他在电话里认真分析了我校科研实际以及特殊的地方民族文化背景 ,提出了首先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的建议 ,并表示一定会尽全力给予学术支持。我随即向时任楚雄师专校长的曾德昌同志和时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已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神瑰宝,高校文化建设是城市的灵魂工程。如何更好地通过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建构民族高校的文化景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以审美与超越之心,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坚持校园文化的多元性,既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高校文化建设互渗共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复杂,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拷问日益凸现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詹小美教授的专著《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民族文化认同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民族整体和个体成员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施的教育。旨在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它们集中地反映为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一方面,民族教育政策在存在形式、目的、对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文化特征,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也对民族教育政策整个过程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民族教育政策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应该要从文化和政策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和实际出发,体现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特点,因而是"价值相关",而不是"价值无涉"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法律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涵盖面广泛的学科,不仅涉及到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同时与古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阐述少数民族在中国法律文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旨在使学生个体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初中阶段作为个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塑造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初中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形式与实质却难以统一,这对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有负面影响,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失衡以及家庭、社区教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教育须明确定位;引导家庭、社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士族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晋人常璩撰述的《华阳国志》以巴蜀地区为中心,保存了相当多的地方历史资料。通过对《华阳国志》的考察,可以看出汉代尤其是东汉,在尊经崇儒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巴蜀地区的影响渐趋深入,造就了一批敦儒崇文的地方士族,到东汉中后期,巴蜀的地方士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就家族层面而言,地方士族形成了自身的活动方式,具备家学、家风等特色;就地区而言,士族在地方学术文化中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发现,民族社会学可以给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带来很多新观点、新方法.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各民族的不同生产劳动方式,对民族群体体质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决定的.从功能的角度上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得以传承和发扬,主要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不仅与民族的心理、政治、经济、文娱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民族的生存环境、民风民俗、宗教祭祀、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健身娱乐、竞技与表演、促进民族区域与旅游发展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