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对“马迹”的解释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0,(5):52-52
成语“蛛丝马迹”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蛛丝”确实很细微不易被发现,但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它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那么“马迹”又怎么能和“蛛丝”并列起来呢?  相似文献   

3.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的解释全是说,"马迹"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从事理来说,蛛丝是很不明显的,那么与  相似文献   

4.
幽默专卖店     
一天,有两条蛇凑在一起,其中一条蛇就问另一条蛇:“大哥,我们身上有没有毒啊?”蛇大哥说:你好无聊啊!问这个做什么?”蛇小弟回答他说:不是啦,我刚咬到我自己的舌头了……”谨慎的蛇父亲喜欢滥用成语。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关公是个大英雄,为什么会死得那么惨?”只听父亲说道  相似文献   

5.
“画蛇添足”,意为多此一举。从现实对蛇观察来看,“添足”一说有失片面。美国一位古生物学家发现一幅蛇的化石,这条长脚的蛇距今约9500万年,脚生在蛇身体后部的肋骨处,细小,像今天一些动物爪子,四分之三英寸长。由于该蛇生长的年代与恐龙繁盛时期相当,甚至更早,他认为蛇的祖先可能与一种名为沧龙的两栖动物有关。一条长有两只蹄形脚的蛇,1992年在四川省米易县被发现,这条豹皮花蟒蛇长2.89米,重10公斤,脚骨长5厘米,脚长2厘米,并且长有脚指甲,长达1.5厘米,若用手触摸蛇脚,它还会翩翩起舞“走”动起来。“长蛇封豕”,大猪和长蛇,比喻贪婪横暴  相似文献   

6.
午饭后,岚岚小朋友趴在窗上往外看。突然,他高兴地喊:“啊,玻璃上能画画呀!”原来,他的手指无意间滑过玻璃,在上面留下了痕迹,极像一条小蛇。共他小朋友被他吸引了过去,兴高采烈地画了起来,在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中,我们不失时机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玻璃上是什么呀?”明明小朋友说:  相似文献   

7.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是什么“马”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一种叫灶马的昆虫。灶马的学名叫“突灶螽”,属于直翅目蟋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不起眼的文章,粗心的同学会一眼扫过,不留下半点痕迹。但如果细细品味,你将会从中悟得如何写好议论文的一些道理。你看,报纸上登载的一条消息,引起了作者的联想。由联想生发议论,正说明了议论有时需要借助联想的道理。“不禁连声叫好”,既是对这条新闻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又是对它的一个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9.
《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载吴桐祯老师《为什么这十个字容易写成别字?》中,对蛛丝马迹的解释是:蛛丝马迹是如蜘蛛之引丝,如马蹄能留下痕迹。蜘蛛之引丝是非常细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人骑马到某处干了什么事以后,人可以不留痕迹,可以说自己未曾来过,但人是骑马来的,马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因此人们就用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对此,我想质疑的是,既然是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  相似文献   

10.
此马非常马     
“蛛丝马迹”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一些辞书对于这一成语的具体解释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高新生 《辅导员》2009,(11):7-8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什么时候用比较学习最合适呢? 字词比较——点面结合时 《燕子》一文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为什么用“痕”不用“条”“根”呢?经过词语的比较,你会理解到“条”“根”不管大小,清楚可见,而“痕”只是痕迹,比较模糊。在分析、比较“痕”这个字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就字比字,而且将有助对全文的整体理解,“根”“条”只不过写出了一种状态,而“痕”还刻画出了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岁赋其二”的解释,你刊去年六期登载崔石挺同志一篇文章,提到有三种说法:两次,两条蛇,或两者皆可。讲古书,如有几种不同讲法,应当指出以某说为长。但那也只限于一些深奥难解的问题。柳宗元说“岁赋其二”,是古文中的一般句子,是能讲通的。决不能讲成“两次、两条都可以”。另外两点意见,论据都不足。如着重提到“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专其利三世矣”,都不足以  相似文献   

13.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正在赶路的查拉图斯特拉在一棵树下睡着了,突然来了一条蛇,咬了他的脖颈,查拉图斯特拉因为疼痛醒了过来。蛇见人醒了,便要逃走。查拉图斯特拉说:“你还没有得我的感谢!感谢你叫醒我赶路。”“你没机会赶路了。”蛇说,“我的毒液会杀死你的。”查拉图斯特拉笑着说道:“何曾有过天龙被一条蛇毒死的呢?收回你的毒液吧,你并不富足到可以将毒液赠我。”于是那蛇又重新爬到他脖子上,吸去了毒液。  相似文献   

14.
卢亚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9,(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15.
冬天雪后的一天,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在一棵老槐树下,农夫抡起了斧头。忽然,他听到呼救声“:农夫,救救我。”农夫定睛一看,原来是槐树下有一条冻得半死的蛇。农夫可怜蛇,将其揣入怀中,带它回了家,并把它放在火炕上,精心呵护。不多久,蛇苏醒了。农夫与蛇惺惺相惜,结为了兄弟。农夫为兄,蛇为弟。临别,蛇说“:大哥,小弟会报答你的。”农夫与蛇挥泪告别。来年开春,蛇带着众兄弟前来报恩。它带来不少食物,但对农夫来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农夫贫穷,很想致富。于是农夫对蛇说“:蛇弟,兄长终日靠砍柴为生,日子依然穷困。现在市场上蛇毒昂贵,能否……  相似文献   

16.
实验材料:一张纸、一根细线、一把剪刀、彩笔、针。实验步骤:1.用剪刀把纸剪成一条蛇的形状,并按你的喜好涂上颜色。2.用针在"蛇头"上扎一个小洞,穿上细线,系紧。3.拿着线头,让"蛇"自由下垂。把它放在暖气上方,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实验原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空气受热时会上升。这样就形成了空气对流。正是因为空气对流使你的"蛇"在暖气上方舞动。  相似文献   

17.
《成长》2007,(6):86-86
人们常说,“微笑是会传染的”。如今科学家们则找到了证据,发现人们在面对别人的微笑时,也会在自己的大脑中留下微笑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有个猎人经过一个采石场,看见大石头下压着一条蛇。蛇请求猎人把他解救出来,但猎人说:我不会解救你的,因为你会吃掉我。蛇说:解救我吧,我不会吃你  相似文献   

19.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有这样一个内容: 用剪刀呈螺旋形剪开一张圆形的纸(如图1),做成一条纸蛇。用细线穿过蛇头,在火焰上方把纸蛇拎起来,观察纸蛇向什么方向转动。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纸蛇转动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1995年4月第2版)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对“岁赋其二”注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够准确,宜释为“每年征收两次蛇”。其理由如下:首先,文章开头提到“太医以王命聚之”,“聚”是“征集”的意思。既然是征集,当不会是只收两条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