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晚唐悯农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悯农诗是唐诗中光华四射的一章。本文简要勾勒了它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介绍了中晚唐悯农诗的主要作者,着重在六个方面评述它在表现当时农民的遭际境遇方面所达到的生活广度和思想深度,并从宏观角度阐明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新诗曾对旧体诗发动猛烈攻击,仿佛写旧体诗就意味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一时间似乎摧陷廓清,旧体诗已无容身之地,欧化好象真要取代民族化了。但是,七十年的实践,旧体诗不但没有被彻底消灭,近来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集大多是旧体,四害被除之后,各地诗词会社如雨后春笋,公开发行的旧体诗词刊物,也有若干种,海外华人表达眷怀祖国的旅思乡情,用的也大多为旧体,甚至原来以新诗成名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新诗一定会战胜旧诗”,这是一句相当陈旧、相当肯定的口号,同时又是一种相当不肯定的观点.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一定”二字,总是昭示着一种遥远的,不可企盼到的未来.另外,“战胜”二字又过于简单和粗俗,它显示着新诗与旧诗的对立,轻视了我们批判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同时也有背于当今时代文艺“百花齐放”的大方向.新诗能否成胜旧诗,这个问题几乎与“五四”前后的新诗相伴而生.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家,对此都曾作出过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回答,但他们大都在肯定与否定的二项选择上纠缠,着眼于对旧诗寿命的预测.柳亚子老先生预测新诗的寿命“最多只有五十年,”而毛泽东则认为旧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谁是谁非,难以评说.所以笔者认为,假使这一提法本身没有错误,那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时代的文学发展实际.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今诗坛,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肯定也罢,否定也罢,事实我们总得承认、总得  相似文献   

4.
旧体诗共有六种:先秦古诗,汉魏六朝古诗,律绝诗(近体诗),古体诗,词,曲。这六种以后,就是新诗了。新诗的格律问题暂且不谈,这里只谈旧诗的格律。  相似文献   

5.
一为了纪念“五四”六十周年,写了篇杂感式的短文《新诗与旧诗》。出乎所料,这篇短文,竟在朋友们中间引起了一些反响。有赞成我的观点的,有半以为然但又半不以为然的,当然不赞成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各抒所见,向我提出了很多看法,并有所争论。我写那篇短文时,本有意有未尽之处,听到这些反响,很受鼓励和启发,更感到还有不少话可说。因此  相似文献   

6.
漕运,本意指水道运输,后专指从水道解往京师的税粮运输,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在我国封建史上,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唐代,它关系到唐王朝的昌盛或衰败,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看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运河是漕运的主干。唐代并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南北大运河,主要是利用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而加以疏浚整理,以及开凿并不太长的新运河(如三门运渠等)。但是唐代漕运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兴盛发达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我国漕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为  相似文献   

7.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鲁迅旧诗中的比喻,大致可分为无寄托的和有寄托的两大类①。无寄托的比,比意较为明显。在鲁迅旧诗中,除出现过一股修辞书上谈到的明比、隐比外,还有借代式、双关式、拟人式等三种比喻。明比,指诗中用“如”、“若”、“似”等字的比喻。用来作比的“彼物”和所要比的“此物”同时出现在诗中。例如,“风雨如磐暗故园”(《自题小像》)。风雨,在此指灾难。磐,扁而  相似文献   

9.
吴奔星的旧诗具有含蓄与明朗兼容并蓄的风格特征,他的含蓄诗风借助意境的情景交融传达诗性的生命体验,以联想与想象为特征的虚实美学融入浓烈的乡土情结,通过立象尽意演绎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他的诗中在自然情怀的抒发和爽朗幽默的个性塑造方面则体现了吴奔星旧诗的明朗诗风。吴奔星的旧诗是他的“诗学是情学观”的诗学理论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中晚唐时期的书法界,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僧人,特别是禅僧中一大批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并且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是偏爱草书。本文着重分析中、晚唐禅宗与禅僧书法的形成、禅僧书法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19,(3):21-27
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步入了中晚唐的新阶段里,藩镇与中央对立,政治上经历了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给广大文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冲击。政治上的无情打击与贬谪,使广大文人自觉地与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深的共鸣。本文以中晚唐诗文为研究对象,辅以其间发生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力图从屈原"人格接受""美政接受""文辞接受"三个方面论述中晚唐文人对屈原的接受情况,挖掘失意士人群体的多种心态,从而使中晚唐文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立体饱满。  相似文献   

12.
以白话和自由体为标志的汉语现代诗,同以格律为定制,在文学史上被以“近体诗”指称的中国古典诗歌,究竟有没有文学类型学上的同一性,即两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种文体性能,这是解决新诗创作继承与借鉴问题的关键。如果现代,白话诗与古代格律诗果真在文学体性上一致,也就是两者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中晚唐时期的书法界,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僧人,特别是禅僧中一大批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并且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是偏爱草书。本文着重分析中、晚唐禅宗与禅僧书法的形成、禅僧书法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托物讽世和托物伤怀之作比过去明显增多,而借物言志之作大为减少。从诗歌形式看,寓言体咏物诗和咏物组诗出现了不少。中晚唐咏物诗在题材开掘和立意创新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白居易、李商隐和罗隐,是这一时期于咏物诗创作最有成就的三个诗人。  相似文献   

15.
16.
由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宁波诗社社长毛翼虎任总编篡、桑文磁任主编的《宁波耆旧诗》最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上起清乾隆中叶,下迄辛亥。共采集选定耆旧之诗4400余首,作者1800余人。全书按宁波区划旧制,分为鄞县(含宁波市区),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宁海、余姚七卷,加上“方外”一卷,共八卷,诗体之排列,以古体诗中五古居先。七古次之;近体诗中,以五律,七律为先,五绝、七绝次之。作者附有简介。  相似文献   

17.
张霆 《西藏教育》2012,(10):24-25
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后,其形式问题一直是诗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最突出地就是把新诗和旧诗相比较,以便显示出新诗的“新”的特质,甚至是相比于旧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诗人将湘妃意象大量入诗,具有鲜明的湘妃情结。中晚唐湘妃诗以怀古为主,多凭吊追慕之作,情感基调愁怨幽恨。从宏观而言,吟咏湘妃是中晚唐怀古咏史风潮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湘妃传说与潇湘山水、屈贾情怀等共同激发着诗人的怀古诗情。诗人借湘妃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其中,屈原其人其诗,对于联结湘妃意象与中晚唐诗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晚唐游仙诗是游仙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与之前的游仙诗相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全面世俗化。现世的黑暗、等级的分明在游仙诗中重现,"仙"也下降为"人",仙家的各种活动也打上了人间的烙印。当然,中晚唐游仙诗的全面世俗化与中唐之后诗歌通俗化的趋势是同步的,对宋元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商贾势力是唐代商品经济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不少学者纷纷撰文,从商贾的经济实力、官商合流以及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关系等角度,提出许多精辟深谌的论述,然犹有未竟之处,本文试从竞争机制和商人组织两个窗口,窥探中晚唐商贾势力的发展。 一、竞争机制的强化和商贾素质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商业利润主要凭玩弄价格游戏攫取时季差和地区差所获,商贾素质决定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