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苏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早期以先锋小说的创作赢得了步入文坛的入场券,并在当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而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化书写,不管是小说的抒情性描写,还是语言的诗意表达,意象的诗意呈现,色彩的诗意描绘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魅力。苏童文字中的这种诗意性描写成就了苏童“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且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3.
苏童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真正的先锋永远一如既往”的姿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不断寻求诗意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苏童的审美惯性使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多向度的稳定性,本论文通过重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分析整合其文本创作,对苏童小说文体的演化、创生及其形态特征加以描述,梳理出苏童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河”与“岸”——论《河岸》的意象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苏童已有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历史,他的那些小说常常被冠为“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等各种名称。苏童在小说的语言运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赢得了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6.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文革"年代的底层人物,展现了"梦魇"年代的荒诞。对小人物命运沉浮的刻画、对时代的冷静述说,还有意象的使用以及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苏童第一部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小说,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一段历史的个人阐释。  相似文献   

7.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2,(84):18-19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米歇尔·布托说过:“小说是绝妙的现象学的领地,是研究显示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妙场所,所以小说是叙述的试验室。”①在先锋小说中,格非、余华以精致的文本结构著称,孙甘露和吕新的语言实验为人称道,苏童则着力在故事叙述上。苏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也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艾·巴·辛格从写作者的角度说:“短篇小说的布局容易的多,所以它可能比长篇更完美、更出色。”因此,我选取苏童短篇小说《狂奔》为对象,从叙事学角度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10.
陈应松以其“荆楚”尤其是“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独特的语言个性,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且语言个性愈来愈鲜明。小说较多地使用方言俚语和“四字句”。动词的应用是写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诗化语言、诗意盎然的文本意境、散文笔法、排比句式、快节奏的叙事技巧等都构成了小说不可忽视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6
以中国叙事传统中诗意追求的思想基础和形式技法为基本依据,具体分析苏童小说细腻诗意的抒情笔调和传统特点的人名修辞与江南文化、中国叙事文化的关系,透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2.
残雪以其奇异的写作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残雪的小说善于构造梦境,梦魇般的叙事贯穿其中,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无论是自我独白还是对话都似呓语,毫无逻辑。但是,在这些晦涩拗口的语言中,梦呓式的表达下仍然充满诗意,碎片似的叙述语言在夹缝中转换跳跃,独特的意象充满全文,流淌着诗情,体现着哲思。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是“重述神话”的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具有如下的叙事艺术特点:明暗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眼泪”为代表的隐喻性叙事意象揭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小说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色彩的搭配组合,在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给读者营造出诗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处于“马原后”的苏童,是在一种“平静如水”的状态中创作他的小说的。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平静,才使得他那些属于“情感返乡”式的小说,在叙述、语言、时空结构方面都卓然独异于其他后新潮小说。苏童小说的叙述者可分为隔离叙述和切入叙述者。作为隔离叙述者,他必须时刻关注故事本身的发展以及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运行态势,而逃离于故事之外的地位又使他能够对故事作某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实际中一直坚持以“写实”为主要创作方法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本真形态的还原 ,以一直冷暖的情感来叙述毫无诗意的、卑琐的、庸俗的日常生活 ,题材、人物、语言等等都处在一种诗意消解中  相似文献   

16.
众多当代作家中,苏童是比较超验的一位,其小说致力于故事与叙述技巧的和谐,以较为诗性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使得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本身,并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建立起苏童的叙事王国。短篇小说可谓是苏童叙事美学一大功臣,这里仅选取2008年出版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第五卷《垂杨柳》中几个短篇为例试做分析,借以感味苏童短篇小说唯美精湛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荒凉”主题为参照对象重新研读苏童的小说《红粉》,并从人物同历史的关系以及比喻和隐喻的运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苏童在这篇小说中对荒凉主题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实际中一直坚持以“写实”为主要创作方法,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本真形态的还原,以一直冷暖的情感来叙述毫无诗意的、卑琐的、庸俗的日常生活,题材、人物、语言等等都处在一种诗意消解中。  相似文献   

19.
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性恶论”的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包含了三大系列,通过对他的农村及城市题材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叙事符合一个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性恶论”的历史叙事的依据,形成了苏童小说中历史叙事的一个根本结构。这种性恶论的历史叙事既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的突破,同时也导致他的创作走向了困境。  相似文献   

20.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