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月搜索     
李敖炮轰季羡林,学界哗然起风波日前,“文坛老顽童”李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口出狂言,矛头直指羡林。对于季羡林老先生在近日面世的《病榻杂记》中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李敖直言,他认为季羡林根本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  相似文献   

2.
不嘀咕     
杨新元 《老年教育》2009,(10):21-21
98岁辞世的季羡林,晚年依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说自己有“三不”——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相似文献   

3.
崇高的师德并不都需要壮举的一刹那炫目来表现,更应寓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一个北大新生因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一小时办完手续回来,那位老师傅仍然尽职地替他看包。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用他朴实而高尚的师德给那位新生上了大学校园里的第一课。这平凡的小事同样闪烁着耀眼而伟大的师德之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倡导“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相似文献   

4.
行动的教诲     
李鸿 《课外阅读》2007,(2):38-38
那年,季羡林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我们漫步在北大的一条石径上,他问我:“你的关于苏慕遮的文章写完了吗?”我尴尬得语塞了。季羡林先生宽厚地说:“这条小路通向我的办公室。我在家里的书桌上写《我的小山》。写累了,就出来沿着这条石径去办公室。在那儿的书桌上,我写关于糖的传  相似文献   

5.
2008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授奖名单近日公布,全世界共有135人获奖.97岁的学者季羡林名列其中,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荣誉。季羡林在印度传统文化研究和翻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据悉.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期间,就曾称季羡林为“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印度政府也早就开始考虑授予季羡林这一印度国家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是一位善于创造散文意境的作家,他的散文意境显示出“淡”而“雅”的特征。由于季羡林散文的题材内容的不同,其散文的意境构造也有所不同。首先,他在散文的意境构造中力避内容上的虚假和感情上的矫情,不但注重真情与真景的融入,而且特别的真实与真诚。其次,季羡林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中还注重生命的情调贯注,这使他的散文具有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情景世界。第三,季羡林在散文创作中的意境创造中,除了真实与真诚,有生命情调的贯注外,而且还注意营造有灵趣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毛志高 《师道》2009,(12):53-53
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有关他的报道见诸各种媒体。上海东方卫视以“大师之光,烛照未来”为题做了一档怀念节目。其中谈到一些小事给我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9.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  相似文献   

11.
杜攀 《初中生》2013,(9):59-60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学生向季羡林借书。那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有损坏,后果不堪设想。季羡林不忍心拒绝,于是对学生说:“你过一个礼拜来取书,好吗?”学生高兴地走了。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而来。季羡林给他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说:“很对不起,我不能将原本借给你,  相似文献   

12.
为庆祝北大110周年校庆,季羡林先生将积攒数年的百万稿费捐赠北大,设立“北京大学季羡林奖助学金”,希望用这笔基金的收益奖励优秀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帮助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博士一行,来到北京301医院,专程看望了在此住院的已97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并向季老颁发了捐赠证书。在洁净的病房里,许智宏校长首先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季老表示问候,感谢季老长期以来对北大的关心和支持,他说:“您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年轻人是非常大的鼓励。”季羡林先生说,教育要靠大家来办,作为北大的教授,能够为国家贡献点力量,  相似文献   

13.
梁衡 《学习之友》2009,(10):34-39
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初识先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在台上千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24日凌晨两点左右,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因四位大师都居住在北大未名湖畔的朗润园,如今只有95岁的季羡林老人尚健在——编者)的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一“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上)》2011,(17):157-157
《中国文化报》报道,为了纪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0周年,由其子季承授权、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近日面世。该文集共包括5部作品:《季羡林自传》展现了他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是温家宝总理2005年在给季羡林先生94岁诞辰的贺信。以前,我对季先生知之不多,只知他是北大一个老教授和老寿星而已,  相似文献   

19.
“现在年轻人比较浮躁,但提高人文素质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季羡林在他向北京大学捐赠图书、手稿、字画、个人藏品仪式上发言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示担忧。最近,季羡林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个人所藏图书、手稿仪式,在北大办公楼举行。季羡林先生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对北大图书馆怀有深厚感情,而且也由衷信任北大图书馆,于是希望将自己的藏品赠送给北大图书馆。这次捐赠包括藏书、个人著作、手稿、往来信札、古今字画、日记、印章、有关音像资料、照片、证书等,具有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季先生认为教…  相似文献   

20.
毛志高 《教书育人》2009,(12):80-80
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有关他的报道见诸各种媒体。上海东方卫视以“大师之光,烛照未来”为题做了档怀念节目。其中谈到一些小事给我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