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侯鹏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6):100-103,114
反复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话语结构中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却容易忽视的语言现象及语言组成结构。它既存在于口语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书面语中。本文回顾了过去对反复的研究,主要包括修辞、会话分析以及语言习得等,提出了用语用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中反复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综观,强调选择这一过程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多样性、可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在顺应理论的观照下,词这一文学体裁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阐释。顺应理论在阐释词的各种语言现象时有很大的灵活性,该理论还能对词作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沉默的顺应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多种交际功能以及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语篇中的沉默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交际者从宏观与微观方面对语言作出的选择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自我”的意识突显性,指出顺应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沉默去理解话语,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的使用过程就是言语交流者选择语言、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顺应,同时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艳丽 《考试周刊》2011,(2):116-117
本文以耶夫·维索尔论的顺应论为框架.从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基本概念,阐释情态动词的使用过程是交际者作出语言选择进行顺应的过程.而且在语言规则、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三方面的探讨.论证了英语情态动词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是不断作出选择和顺应的动态过程,揭示了情态动词使用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7.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下的顺应论的动态性认为,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时间顺应、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以该理论对《李尔王》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标准应谊被不断地重新阐释以顺应不同时间、不同语境和不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韩旭 《甘肃教育》2004,(12):29-30
维索尔伦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动态语境观。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顺应论的角度全面探讨了语境的本质属性。他在顺应理论中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将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1)说话人和听话人;(2)心理世界,它由说话人和听话入的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武洁  王玉峰  张晟 《学周刊C版》2014,(6):228-229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的称谓语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做出的动态顺应,阐述了翻译过程也是译者语言选择、协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单音反义形容词 (如“大———小”)的叠合形式共分三类 :其一、个体叠合式 (高高 )。个体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同” ,整体上具有“强调”的语义特征。其二、对称叠合式 (高高低低 )。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反” ,整体上具有“包容”的语义特征。其三、非对称叠合式 (高高大大 )。非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关” ,整体上具有“凸现”的语义特征。单音反义形容词的三类叠合式都失去了指称性而强化了描绘性 ,仅具有谓词功能 ,能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相似文献   

12.
重复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除此之外汉语还有着丰富的叠词。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特点、思维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而在英语中,语篇衔接手段以替代为主,重复多用于修辞和强调作用。汉语中合理的重复在英译时照搬原文往往容易出现冗余现象。汉语除去显性重复外,还包含着大量的隐性重复,若不充分考虑深层意义,翻译成英语时很容易产生冗余,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在汉英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重复现象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避免冗余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句内重复是相对于跨句重复而言,包括小句内重复与小句间重复。它的发生和使用并不是任意随机的,而是有很多规律可循。汉语与英语在此类重复的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重文符号是人们书写时为节省时间而使用的一种符号,表示重复前面的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用字现象。对汉字使用中的重文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内部重文和外部重文,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种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冗余现象在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英汉反复修辞就是冗余信息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表现。英汉反复修辞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具有冗余的特点。通过分析各类反复中因冗余信息带来的语用修辞效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证实冗余信息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词作为最具抒情性和音乐性的文学样式,其抒情性和音乐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复辞格——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且长期以来被语言学家所反对。复辞格以语言单位划分,可分为词语复辞、短语复辞和句子复辞。以是否连续划分,可分为连续复辞、间接复辞、顶真复辞。复辞在叙事中能鲜明突出作者所要强调的某件事情;在抒情中能增强某种感情的表达;在写景中能进行艺术渲染。使画面更加鲜明,气氛更加浓烈。一首词中复辞的成分越多,某种情感的强调就越突出,音乐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语中的重复现象及其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异质性的表现之一,它与奈达的“冗余”概念虽有交叉,但范围更广。文章分类探讨了汉语中的语义重叠、同义重复、反义重复、同词重复、叠词等五种不同的重复现象,以及对它们进行英译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关联理论出发,认为话语重复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它可以传递命题,是一种获取最佳关联的途径,有助于听话者对话语的推理,进而指出话语重复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重复知盲效应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对重复出现的刺激项进行瞬时回忆报告时而产生的抑制现象。介绍有关重复知盲效应的一系列研究和当前关于重复知盲效应产生机制的多种理论解释,并就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结合当前较为先进的研究手段对重复知盲效应产生的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一直以其"电报式"的简洁文风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若细读其作品,亦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少数偏离自身文风的现象——在遣词造句上的避简就繁、刻意重复。本文选取了其短篇小说中的几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这种重复并非啰嗦赘言,反而是作者高超技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