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自宋代以来,在荔枝的栽培、加工、贸易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应,福建的荔枝"谱录"在宋代之后的数百年间形成系列著述,其中尤以北宋蔡襄的《荔枝谱》和明代徐的《荔枝谱》最为世人称道。本文力图从蔡襄《荔枝谱》与徐《荔枝谱》的文本出发,考索蔡襄《荔枝谱》对我国荔枝研究的的贡献,以及徐《荔枝谱》对蔡襄《荔枝谱》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探讨蔡、徐"二谱"撰写的原因及其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肖复兴的《荔枝》一文,充满浓重的母爱,贴近学生生活。母爱的教学易迁移于老师之爱,家庭之爱,课堂之爱。所以,我采用研读的理念教学《荔枝》,让爱驻课堂。  相似文献   

4.
《荔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新课文,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为母亲临终前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反映了母亲与儿孙之间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相似文献   

5.
我教《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导学创意如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相似文献   

6.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在介绍荔枝知识时,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而且引用的使用十分巧妙。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引文的内容遍及文章的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例如标题就引用了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标题中的“南州”的“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是现存阳历七月,“丹”指荔枝的颜色。引用这一诗句作为标题,既别致,鲜明醒目,又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成熟期、产地和颜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8.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是把过去那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转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引导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我与学生畅谈荔枝的生态、品种、荔枝的独特风味以及吃荔枝的滋味与乐趣,并引用有关荔枝的诗文,故事、传说,以激发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体会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感兴趣。在教学《张衡传》时,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地动…  相似文献   

9.
在写作活动中,同一素材,常常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例如,同是荔枝,既可以写诗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既可以写成散文《荔枝蜜》,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荔枝精神赞》。然而,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生活中有了一点小感触,可以写成一首很好的短诗,而硬要把它扩写成一篇散文,就显得空洞无物了。由此可见,作为素  相似文献   

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著名老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的新作,发表在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为了说明荔枝的有关情况,在这两千多字的短文里,作者引用了共七篇(部)古今书籍文献中的有关论述,包括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蔡襄的《荔枝谱》以及《三山志》、《四川果树良种  相似文献   

11.
《荔枝》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今天读了《荔枝》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买了在北方较为昂贵的荔枝想给母亲尝尝,可母亲虽然也喜欢吃,却舍不得吃,拿出来招待突然来访的客人,  相似文献   

13.
四处开花全面结果———《南州六月荔枝丹》研究性阅读教学尝试山东/郑晓龙胡玉明《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俱佳的科学小品。以往教学这篇文章,常把时间花在梳理文章说明内容、顺序等方面。结果学生无兴趣,学完收获少。后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研究性阅读,...  相似文献   

14.
“老师,‘日啖荔枝三百颗’,是每天吃三百颗荔枝吗?”当我讲授《荔枝蜜》时,学生指着文中引用的苏轼的诗句问我。我哑然失笑。每天吃三百颗,这不是笑话吗?记得《齐鲁晚报》曾载过一则消息:一个外地妇女初到广东,见到荔枝,大为心仪,狂食五斤有余。结果第二天七窍流血,被送往医院救治。杨贵妃也极爱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照。《新唐书·杨贵妃传》亦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既然史有所载,看来是事实。外地妇女大概是羡慕杨贵妃,想“东施效颦”。但画…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4)
已经教了六年小学毕业班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文,我几乎篇篇熟记于心,但每次读《荔枝》一文,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依旧每次都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荔枝》一文的作者是肖复兴。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荔枝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后来有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  相似文献   

16.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品。不但使读者了解到有关荔枝的知识,而且领受到文学的美感作用。该文思路由实到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白璧玉有微瑕,思路仍有值得斟酌之处:对荔枝壳的形态说明不应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理由有二: 一、文章起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  相似文献   

17.
吃荔枝,有个讲究.荔枝的中间有一条缝,只要沿着那个方向轻轻一咬,壳就会自动裂开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说明形象,文字生动,意境优美,恰如一枚荔枝清香润泽.品尝这样一枚融科学性、思想性与文艺性于一体的荔枝,教师也得在教学的口子上有所讲究. 丁日宏老师把口开在题目上,从题目入手分析文题之妙,轻盈又不失厚重.标题解析,这是多数课堂不会疏漏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人的诗句,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等主要特点,充满诗情画意,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谋哲 《红领巾》2008,(4):19-19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荔枝》,文中的妈妈吃掉小荔枝留下大荔枝,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想起我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9.
引用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科学小品在运用这一手法上颇具特色。科学小品可以说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文体,常常要通过文艺笔法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按照这一特点,本文引用了大量古今记载荔枝的资料和描述荔枝的诗文,准确而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果实以及有关栽培方法的知识,使读者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现分条列举如下。一、以引诗作为标题,概括要意。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自明人陈辉的诗句。荔枝是我国南方闽粤等地的特产,果实成熟以七月(农历六月)为盛期,鲜荔壳面多呈深红色。作者借诗为题,既标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荔枝),也点出了果实的成熟期(六月)、产地(南  相似文献   

20.
《荔枝》(人教版第11册)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为此,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