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教育的实践探索,对此做出了回答.在"培养什么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后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怎样培养人"上,始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为谁培养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教育的"四为服务".不同历史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时代的差异性,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立场始终没有变.  相似文献   

2.
职业类教育其社会定位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学生创业园"就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医药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医药行业强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更需要发挥医药"工匠精神"的作用.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从始业教育出发,结合传统课堂、多媒体平台、职业技能大赛、"产教融合"模式,为社会培养"大国药匠"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学以致用"的全新观念;堵死"应试式教学"的胡同,开辟"研究型学习"的蹊径;革除"接受型学习"的弊端,创新"实用型学习"的模式.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社会型、知识型、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整体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全语言"理念.它将翻译理论课、技巧课和实践课融为一体.它以篇章教学为载体,体现全语言的全文理念;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体现全语言的全方法理念;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体现全语言的全教师和全学习者理念;以"三种形式并举,两类题型兼顾,一致评估标准"的"三二一"测试模式使得测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6.
"灰领"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名词,它是指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一类新兴职业技术人才,文章从"灰领"人才的内涵、特点、社会需求论述大学生培养成"灰领"的可行性,并就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被××"族新词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互联网及日常报刊杂志上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以"被就业"为代表的"被××"类"被"族新词.这些"被"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对"被××"类"被"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是具有社会现实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新教材中的"特色栏目"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些"特色栏目"既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材特色栏目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为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以会计人才培养为视角,"专升本"院校相对于其专科时期,原来的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演变为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变迁对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教育评价四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专升本"院校应重视教改科研,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实践性教学,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0.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和创新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优越的实验条件,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将实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造"特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开拓学生探索科学潜能的创新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优质教学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本文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测控类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提出"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此为引领探索出建设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践)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示范辐射效应的市级或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电类创新人才课外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依托我校基础实验中心和电子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效率,构建并实践了电类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及四层金字塔式电类创新人才课外培养体系。结合工程教育观念,将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为服务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客"人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专多能"特色职教人才培养的实践,概括出从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更新;注重知识的运用,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丰富,手段的灵活多变."一专多能"即围绕专业拓展学生的能力,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形成课堂、课外紧密结合,以学生专业发展为导向,围绕专业.变换教学活动的方式,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模式体现了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类"观念有四种:一、感性经验价值世界中由"名"所指代的"实类",即由"实"的感性和价值性特征的同异所区分的人类、物类和现象类等.二、事物和人事中,存在自然或人为关联的双方,是"相从类".三、以礼义的要求来衡量而对人所区分的"类".四、作为社会、进而整个人的价值世界之秩序系统的"统类".这些类观念由广义的"统类"所统辖.<荀子>类观念的性质:一、感性,包括"以似为类"和"以从聚为类"两种情形.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责任感.本文根据职业类学校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尝试以责任感为核心,培养学生做"三种人"的德育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活动参与"本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但现实往往关注"活动"的主体性、动态性、一致性,忽视了"社会"的他者性、行动性和差异性,从而偏离了社会参与的真实旨意."能力分享"理论由于受到经济学的理论观照,能够克服"活动参与"弊端并直指能力建构,为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优化的可能性、指导的适切性及改进思路的必要性,体现出这一新分析框架的价值.基于"能力分享"理论,学校教育应基于时间分享的维度培养学生的集体性社会参与能力,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生产性社会参与能力,并制定有差别的政治性社会参与的能力提升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目前教育界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否定了"教育市场"、"培训市场"、"教育产业化"等观点的合理合法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活动,不具有市场那样以成本盈利为法则的交易属性.教育和培训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功能,不能将市场的概念搬到教育领域中,否则教育便失去了本质属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市场"、"培训市场"、"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等提法,片面扩大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功能以及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相互关系的曲解.  相似文献   

18.
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学困生"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这与对"学困生"的分类研究不足,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将机械制造类师范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双能型"特色人才的思路和方式.根据工科类学生的特点及将来就业的趋势,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培养和训练的重点放在专业综合训练及毕业设计上.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以来,我国高校首轮"双一流"建设呈现出七大基本特征,这反映为各建设高校进一步明确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厘清了学科建设的核心与重点,优化了学科建设的生态布局与战略定位;深化了学科建设过程要素间关系的认识,加大了科学统筹力度;强化了大学学科社会责任,突出了大学作为"国之重器"职能;凸显了"学科群"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鼓励"学科交叉"的发展思路;强调了以"一流本科"为着眼点,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了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上述七个方面特征既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将主导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