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读书不求甚解”,是东晋以五柳先生为别号的陶渊明的自况、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他的洒脱与颠狂.其实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况”性质的“五柳先生传”中,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几句话,常被一些人引为美谈。他们認为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读书可以略知其意,浅尝即止。他们十分欣赏这种读书态度,認为很潇洒自在,通脱不覊,并且既有好读书的美誉,又可免刻苦鑽研的辛劳。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强调了语文不仅仅是工具,也不能忽视其人文性。重视语文人文性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有很狭隘的功利心,陶渊明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他在《陆象山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邓拓同志把这首诗引入了杂文《不求甚解》之中。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他在《陆象山语录》中有这样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邓拓同志把这首诗引入了杂文《不求甚解》之中。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11.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12.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读书法与文公先生的朱子读书法在我国古代读书方法中占重要地位,前者是博览型读书法,充实学生知识储备,强调读书的“量”;后者是专攻型读书法,深化学生知识见解,强调读书的“质”,二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影响着我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目前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都属于这两种读书方法的衍生,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示:端正学习态度,循序渐进;倡导个性阅读,返璞归真;渗透德育教学,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3.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14.
“透视法”是根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华罗庚说:“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究竟要看到书背后的什么呢?华罗庚进一步作出解释:“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原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t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5.
所谓“欣赏性读书”,是指在精讲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作文思路”、文章“艺术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而进行的读书。这次读书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对文章的欣赏上。它区别于“了解性”、“理解性”、“分析性”的各类读书环节。是对课文的集中的、整体性的“品味”。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取知识乳汁的情境下进行的读书活功,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悟出”文章的妙处来。  相似文献   

16.
“拿来主义”读书法 ,倡导主动选择或者说“我行我素”的读书策略。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精辟论述 ,完全适用于读书这项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怕受污染 ,拒不读书 ,是“闭关主义”的文化懦夫 ;古书洋书一概不读 ,是“虚无主义”的文化莽汉 ;来者不拒 ,全盘接受 ,鸦片大麻都吸 ,黄书黑书皆读 ,是殖民地里的文化奴才。读什么书 ,同样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读书必须选择 ,似乎用不着论证。人生苦短 ,面对浩繁的典籍 ,读书人多望书兴叹。庄子论述最精辟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矣 !”金圣叹…  相似文献   

17.
对读书的“不求甚解”,长期存有争议,有人倡导,有人反对,有人把语教学效果的低下归罪于它,有人把阅读理解水平的不高也归属于它,各说其理,各执一端,一直困扰着语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重议这个问题,明确其内涵与读书目标,从而促进语学习。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人们谈论得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决不是那种不肯用功的人。在他的《移居》中有这样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碰到疑难的地方,能同他的邻居好友一起讨论分析,怎么会是不肯用功、不动脑筋的人呢?可见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抓住原作的主要精神、不钻牛角尖、不穿凿附会的意思。那时候最重要的书是儒家经典,学者们注释经典往往过于琐碎,而且求之过深,叫人越读越糊涂,而有人却自以为借此弄懂了什么“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或诵,以增强记忆。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