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作文无分数□江苏徐蔚学生每每拿到作文本,最关心的是自己这次得了多少分,而对老师的“清批细改”却极少去推敲,顶多只是看一下眉批总批,订正几个病句、错别字。至于为何这么批,这么改,与原文区别在哪里,问津者便更少了。老师精批细改的一番心血和用意,学生未...  相似文献   

2.
作文批改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关于作文批改,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只批不改等。教师往往认为,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清清楚楚,批得明明白白,学生一目了然,今后就会不犯或少犯这些错误。其实不然,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关心的是分数,大多数同学虽然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老师负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有时由于作文没批改完,而不得不将本周的作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有目共睹.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连读都不读一遍,一交了之.把修改看成是老师的事,导致作文中的毛病重复出现.对学生交来的作文,老师加班加点逐字逐句修改,眉批、腰批齐全,费时费力,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拨.而学生并不领情,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只看批语或分数,最多改改错别字.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这种情况就会有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背着学生精批细改费尽心血,而学生并不明白老师是怎样批改的,为什么要这样那样批改,只看分数,而后就塞进书包万事大吉”。必须更新作文的评改观念,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为多渠道批改、多功  相似文献   

5.
有老师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其中有一句“光是每星期的改作文,就让我累死了”.我脱口说了句:“谁让你改作文的?”说出这句话,就有点后悔,这下我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来解释这个问题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师很兴奋,他认为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啊,谁规定过语文老师一定要“批作文”“改作文”的?但是,更多的老师会认为这简直大逆不道,如同谋反:学生作文,怎么能不改呢?可是,这么多年的“批改”,有没有进步?为什么学生还是那么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6.
温静 《现代语文》2011,(7):120-122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在这个环节做不好,花了大量时间、费了无数精力精批细改,结果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关掉了,至于老师作的旁批、写的评语,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付出大量劳动,一字一句“全面开花”,批批注注,把自己压得抬不起头来,苦不堪言。而学生拿到被老师精批细改、满篇红朱的作文时,首先关心的是分数多少,至于为什么得高分,为什么得低分,则根本不去探究缘由。更有甚者,连老师的旁批总评都不屑一顾。显然,传统的“教师批,教师改”的写作修改教学不仅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手脚,使之疲于应付,兴味索然,而且误导了学生对写作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作文批改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对作文“精批细改”,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学生一般只看看分数和评语, 便将作文本束之高阁。至于文章究竟存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确实是学生不沾边老师累得哼。批改了的作文本发下去以后,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至于老师写的评语,就根本不去理会。真可谓“精批细改,徒劳无功”也。如何使作文批改既起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将语文老师从作文堆中解放出来,在  相似文献   

10.
黄永红  刘雪梅 《辅导员》2009,(13):82-82
批改作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过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粗略看看分数,合上本子就完事,很少有学生能去领会、揣摩和修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本学期,我们尝试让学生互改作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归纳一下,笔者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作文评改,基本上是老师的事。学生交上作文本后,老师挑灯夜战,详批细改,有眉批总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左补右添,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作文本发下后,大多数学生往往只看分数,很少会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自己的作文。因此这样的评改学生受益不大。既然这样,何必再埋在学生的作文堆里,越俎代庖,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相似文献   

12.
改作文     
老师批改学生作文,郁闷不已。学生写道:今天是晴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水缸里,淹死一条。我很伤心。老师评语:我也很伤心,我活了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见过会被淹死的金鱼。学生写道:我妈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老师评语:你妈妈是变形金刚吗?学生作文:一位女解放军叔叔走过来。  相似文献   

13.
“教师辛辛苦苦批作文,学生看过分数就丢一边”。这是语文老师的一大苦恼。怎样在初中阶段就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慢慢地学着“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必须在初中阶段打下基础。清潭中学的叶美珍老师,在她任教的初一年级,试行了这样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常感头痛的事恐怕莫过于批改学生的作文了。 老师批改大量的学生作文,若全部精批细改,确实力不从心;若草率处之,便有悖于师德。这是一。批改的目的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传统的作文批改,基本上只是老师的事,费力费时,而本子发下去后,学生大多只注意分数或等第,收效甚微。这是二。  相似文献   

15.
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批改以后发给学生,这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常规.然而,采取什么方式发给学生,其效果则大不一样.例行公事,批完就发,学生毫不在意,甚至连老师的评语都不看就往书包里一塞.难怪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批改作文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两个课时完成一篇习作,交给老师。老师分秒必争,夜以继日地精心对一篇篇又“批”又“改”,一丝不苟直到满篇的“鲜血淋漓”,真可谓倾注了心血!结果呢,学生拿到本子后,掀开一看了事。老师的千辛万苦,就换来了学生的这么一“看”,实在又太不合算。为什么?因为,需要修改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作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作一定要“自己动手”,但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一编二抄三套”的“灰色作”照样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作评改也总是一个模式。即学生写、老师改。老师辛辛苦苦地旁批、眉注,结尾写评语、划成绩,而学生觉得自己写作、老师改作已经是天经地义,作本发下来只看看分数,别的一概不管就塞进书包。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学生作文方面付出了巨大劳动而收效甚微.经老师精心批改后的学生作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无不篇篇见红.可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分数或批语就束之高阁.根本不去考虑老师如此批改的道理.学生一篇篇地写,教师一篇篇地批,学生作文水平却并无多大提高,对写作反失去了兴趣,教师也把评改作文看成是沉重的负担.怎样才能把作文批改从收效不大变为有效劳动呢?本人从1985年起,针对两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改作文的尝试,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9.
谈到作文教学,迎头就会碰到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其中“怎么改”一直是语文教师心中的“隐痛”,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依然没有跳出这种窠臼,这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了老师,又危害了学生。并且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模式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过去老师批改作文提倡精批细改,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感兴趣的是老师在作文后打出的优、良、差或分数,而对文中老师指出的点滴问题却视而不见,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大都置之脑后,造成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佳,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把作文写好后就万事大吉,再也不愿意去修改.因此,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通过讲述大作家——巴金爷爷修改手稿,以及古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地修改,才能改正自己文章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和其他方面的不足,达到语言的规范,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情节"改美",使文章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