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与中国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如果能,何以能?道路何在?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容回避、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在他晚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列宁前期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经过实践后调整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俄国实际的新社会主义观;斯大林回到了“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上,经过实践后形成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导致社会主义观在理论上的混乱,实践中的变形:戈尔巴乔夫顺袭苏联模式,经过实践碰壁后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不能抛弃,抛弃了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但马克思主义是方向,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发展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才会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吸取社会主义建设在20世纪的经验教训,即: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逐步清除封建官僚主义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方向,粉碎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有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据实际情况创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5.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 ?如果能 ,何以能 ?道路何在 ?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容回避、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在他晚年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运用历史辩证法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党积4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14年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时期历史任务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应努力渗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认为: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党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不断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环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工程;领导决策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甚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重大灾变.文章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1.各国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3.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把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相似文献   

11.
人类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日俱进是江泽民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马克思主义与日俱进,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的新开拓─—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梁琼芳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这是一项有开拓性的事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极大的魄...  相似文献   

13.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从事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清醒地认识本国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这是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分析,使人们对从国情出发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俄国原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和文化都较落后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  相似文献   

15.
翻开国际共运史,特别是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可以看到一个清楚的事实:当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蓬勃地向前发展;否则,必定受到严重挫折。既然这种结合具有如此的威力,那么,探求这种结合的基本特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国家实践的民族形式。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们在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坚持紧密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坚持为人民大众谋福祉,并适应时代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为这些国家摆脱困境,走出各自新路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信仰之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认识和妥善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化建设就必须使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同步并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和繁荣我国的化事业;就要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要立足本国实际,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积极进行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国的哲学领域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只有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观照和指导我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大决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历史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解决国际争端和缓和局势方面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仅就这一构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性发展,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容纳了复合制国家结构的某些特点,突破了单一国家结构模式。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