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电脑里的这些文字,是南丹县蒙卫东、宋先周、罗传锋三位业余作者的散文。说他们是业余作者,是因为我从他们的文字里知道,他们从事的工作几乎和文学创作无关,但在工作之余他们都喜欢写些文字。这些文字随后在《广西文学》、《红豆》、《广西工运》、《家庭导报》、《河池文学》、《南丹文学》等省市级报刊发表。从案头作文的自娱自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创刊50周年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承编辑部的同志嘱我写一点文字,深感荣幸。这份刊物是我素所喜爱的,刊登的不少文章曾使我受益匪浅。我生平第二篇论文《唐代的商业和商品生产》也是发表在这里,后来还发表过其他一些文章。所以写一些东西是完全应该的。  相似文献   

3.
刘敬 《今日教育》2011,(12):40-40
三毛是华语文学世界里的奇女子。她曾以《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等等充满异域风情的“另类”文字倾倒过芸芸众生。愚本书虫,亦曾痴痴迷醉于三毛的生花妙笔,且常自诩是她的忠实拥虿。未料,这么些年来,偏偏还是忽视了这本《我的宝贝》。  相似文献   

4.
100种生活     
在2013年12月《大学生能力博士》中,《3人3城市1电台》报道了网络电台"小时光"及其创办人里则林的故事。每天,里则林都与文字为伍,在电台中诠释青春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王希杰教授曾在《语文月刊》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成语新解方面的文章,王先生称之“反成语”。笔者得其启发,也写作了一些这类文字。今特组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话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们喜欢写作吗?写的习作有没有发表过呢?生:喜欢,但是没有发表过。师:是啊,要想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谈何容易。但是,老师想告诉你们,习作发表其实也容易。(出示:《学习方法报》)瞧,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顾玮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但是你  相似文献   

7.
金代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国内发表过一些研究金史的文章,但系统地论述金代文化的论文并不多见。《文物》1977年第四期发表黑龙江文物考古工作队《从出土文物看黑龙江地区的金代社会》一文,所论限于黑龙江地区;《民族研究》1979年第二期发表岑家梧遗作《金代女真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刚较简略。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金代文化作一概述,仅供参考。一语言文字据《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初兴风土》记载,女真族初无文字,每逢“赋敛科发,  相似文献   

8.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设立“经典回眸”这个栏目。此所谓“经典”,主要是指20世纪白话文运动以后,我国学术界,尤其足语文教育界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作现代的梳理与解读,也包括学者们专门撰写的一些文字隽永、含义丰富、趣味悠长的文字或著作,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同时,将适当选登一些介绍西疗人文精神的文字。我们希望,这些文字能引领和启发读者诸君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增长一些学问上的知识;也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对我们刊发的文字发表评论,或者对我们这个栏目提供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在编、读的沟通中,共同将我们这个栏目办好。本期将要刊发的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文字,这是先生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这样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的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1980年,在本书重印的《序言》里,叶圣陶先生进而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中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编者以为,这样的意见到现在仍有其指导意义。我们选用的第一篇文字就是《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所谓“第一”,是从编排次序上讲的,即在这本书的编排篇目中排第一的意思),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首先得从文字讲起。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简易明白、亲切随和、用词严谨,想来大家是会喜欢的。此外学者谈中国文字的还有很多,像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中的《小学略说》即是。读者有兴趣者也可以将这些文章找来对照着读,或许还可有进一步的收获。  相似文献   

9.
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起源的研究,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本文认为,如果把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那么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先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剖析了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流派,实质上,这些流派属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蒲鲁东早在1840年发表的《什么是所有权》一书里不但主张普选、放弃革命及"第三种社会形式",而且他尤其对共产主义制度展开了攻击。蒲鲁东的这些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典型特征和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杰先生     
上中师二年级时,我即在《潍坊日报》上发表杂文。毕业后,十几年来,利用从教之余,我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教育》、《当代小说》、《青年记者》、《粤港信息日报》等十几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文;间或,也得个征文奖什么的。用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尚存的一点探索精神,我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撰写科技论文,获过省、市二十余项学生科技奖。因之,我在本县的教育界和写作圈稍稍享有了一些知名度。回想起来,我最感念我的语文老师——任杰先生。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  相似文献   

11.
也谈单句复句的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问题三十二年前曾经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讨论过,但是还不深入。当时发表的文章中,郭中平的《单句复句的划界问题》堪称启发报告,很有参考价值。本文将引用郭文里的一些例子,在原注出处后边加“P”为志。  相似文献   

12.
CYZ 《中学生博览》2011,(6):24-25
你一直想要出现在别人的文字里.可是最终还是决定自己提笔写一些关于你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我看张悦然     
最初认识张悦然,还是十六岁的时候,那时的她不被人熟知,只是在《萌芽》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可就是在韩寒、安妮宝贝等这些文坛响当当的人物发光发热时,她的文字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我一直都没有什么特别欣赏的作家。在我看来,看书重在那个阅读过程,所以不太去关心书以外的东西,例如作者。但是我发现张悦然的文字里透出的气息,对我有一种强烈的吸引,我几乎是急不可待地想要去解读她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彭家煌是一位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一九三○年“左联”成立后,由潘汉年同志介绍他加入“左联”。可是,长期以来他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应该迅速加以改变。 彭家煌,湖南湘阴人。一八九八年生,一九三三年病逝于上海。只活了三十五岁。他是二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的。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共发表过五十多篇小说。此外还写过一些童话和杂文。先后出版过《怂恿》、《茶杯里的风波》、《平淡的事》、《喜讯》、《出路》等短篇小说集和一个书信体中篇小说《皮克的情书》等作品。本文拟就《怂恿》和《喜讯》两个集子的思想和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问:记得您以前曾在发表的文章里预言过:“文艺学与自然科学携手共进的时候必将到来”,最近几年您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也比较注意吸收一些自然科学新成果;但是,今年以来您相继在《文艺报》、《上海文学》上发表的文章,以及您在厦门文艺研究方法论讨论会上的发言,却对目前“三论”方法和其它自然科学方法说了一些贬抑的话,这不是矛盾吗?什么原  相似文献   

17.
《我与父辈》用最简单质朴的文字、毫无技巧可言的结构记录了家族里的父辈的生老病死,奋斗与落寞,也正是阎连科与灵魂照面,返归乡土,记述自我的精神旅程。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相似文献   

19.
刘梦怡 《新读写》2008,(10):63-63
与文字结缘,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只知晓一年前的我喜欢着书写,随便拿起一张稿纸便在上面胡乱地涂画,不投稿不发表,只放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  相似文献   

20.
夏丏尊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他在国内一直从事的是国文教学,在国文教学实践中,他有许多独特而又先进的见解。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一文中他曾描绘过自己心中的一个理想的中学生:"他能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用文字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不至于理解错,发表错。他是一个中国人,知道中国文化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