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的水源     
以前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之水来自太空和地球内部。水从太空来到地球有两个途径:一是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二是太阳的质子形成的水分子。然而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理论:地球之水来自太空中由冰组成的彗星。  相似文献   

2.
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亲”是颗彗星,名字叫坦普勒——塔特尔彗星。这颗彗星的中间有一个彗核,它像一座几百米高的冰山,是由大量的冰物质和无数的小碎块和尘埃混杂而成的。当彗星飞近太阳时,由于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彗核表面的冰物质直接升华,喷射出大量气体,同时不断夹带出许许多多的小碎块与尘埃物质,这些物质仍以宇宙速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节,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庆祝方式——他们不是用红、白、蓝等五彩烟火,而是用成功地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庆祝。通过“深度撞击”,他们还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新发现。彗星表面密布环形坑“坦普尔一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像一个长条土豆。撞击器传来的高清晰照片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与以前观测到的彗星表面很不一样。该彗星表面密布许多看来是撞击留下的环形坑,据“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说,这在彗星上还是首次发现。彗星比想像的还要软研究了撞…  相似文献   

4.
彗星回归时,由于太阳辐射作用引起彗核内冰物质升华,使核内一些固体颗粒被夹带抛出到彗星周围,这些颗粒,起初以差不多与彗星相同的速度,聚在彗星周围,随同彗星运行。但由于被抛离彗核时的初速度有微小差异,以及各自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受行星际空间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不相同,这些颗粒在继续运行的长时间过程中,逐渐离开彗星,扩散开来,分布到彗星轨道的越来越长的弧段上,乃至分布到全轨道上,形成一股循环不断的颗粒流。当地球在绕日运行穿过这股颗粒流时,其中一部分颗粒会撞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发光烧毁,成为流星。  相似文献   

5.
最新研究发现,现在有一颗彗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飞来。科学家们预计这颗彗星将于2094年与地球相遇。尽管这颗彗星的大部分与地球擦肩而过,但还是会有两块彗星的碎片猛烈撞击在我们的南半球。  相似文献   

6.
“狮子座流星雨”,是指流星雨的辐射点在狮子座。狮子座流星雨的产生与一颗名叫“坦普尔-塔特尔”的彗星有关,这颗彗星在绕太阳公转时轨道是很扁长的椭圆,离太阳近时由于太阳的照射使彗星中类似冰的物质产生气体并喷发,同时带出彗星的尘埃颗粒散落在轨道上,形成大量流星体。当地球穿过它们时,  相似文献   

7.
1998年1月6日,一枚雅典娜-2型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拉维尔角点火升空,把新研制的"月球探测者"号送上太空.这是美国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25年之后,首次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其主要使命是探测月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不可须臾离开的水?这个问题的起缘是去年美国空军的一艘1994年发射的克莱门坦号军用飞船,在对月球进行远距离探测时,从月球南极的大陨石坑里发现有水冻冰块,在科学界引起了争议.由于过去美国进行了6次阿波罗登月勘察并取回月球土壤岩石以及前苏联的月球车取回矿石研究的结果,均未发现月球有冰存在的痕迹.因此不少科学家认为克莱门坦号军用飞船发现的是陨石坑陡峭的坡面而不是冰.另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过去的勘测活动主要集中在狭窄的黄道部位,而没有飞过南北极.当陨石、彗星撞击月球后,除一部分冰蒸发外,大量的冰散落在太阳晒不到的两极大谷地或陨坑深层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次勘察则是飞过南北极,因此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月图.  相似文献   

8.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美国人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欧洲人将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中学科技》2009,(8):17-17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彗星有个“脏雪球”的外号,这是因为彗星中塞满了尘埃微粒。而存在于彗星中的尘埃来自何方一直让研究人员感到很困惑。这些尘埃(硅酸盐结晶)需要很多热量才能够形成,而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冰冻的水。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些硅酸盐结晶是被一股未经确认的力量“踢”到了彗星那里的。  相似文献   

10.
1999年2月,美国发射了“星尘”号飞船。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捕捉器成功捕获到了“彗星灰”——彗星物质粒子。今年1月,装有“彗星灰”样本的“星尘”号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如今,这些“彗星灰”已经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接受“解剖”并进行了“身份认定”。科学家初步分析了6个捕捉器上的“彗星灰”。结果发现,这些尘埃确实来自彗星,而且确实是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留下的原生质,它们一直保留着45亿年前的“本色”!这些“彗星灰”非常微小,有些灰尘的直径只有4微米,25粒“彗星灰”的…  相似文献   

11.
巨型气袋也许有朝一日能够从彗星撞地球的宇宙灾难中拯救整个世界,一名美国科学家这样认为。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赫尔曼·伯查德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说,最好还是忘掉用核子弹头去阻止彗星撞地球的主意。他说,即使能够达到目的,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对地球的冲击仍将是灾难性的,恐龙灭绝就是一个公认的例子。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2004,(2)
在经过长达5年、历经20亿英里的飞行后,美国“星尘”号无人探测器于2004年1月2日成功接近了“怀尔德-2”彗星。探测器成功收集了彗星的样本,为科学家们今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同时,探测器还对彗星进行了拍照,这是历史上探测器设备与彗星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介绍说,这次相遇发生在距离地球3.9亿公里的空间,探测器通过彗星核心部分用了8分钟。彗核周围的尘埃颗粒以6倍于子弹飞行的速度撞向探测器,为了对付这种撞击,“星尘”特意安装了两个缓冲装置。“星尘”号抓住这难得的8分钟相遇时机,伸出一个网球拍状的尘埃…  相似文献   

13.
<正>[导读]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发现地球曾被大量彗星"轰炸",并带来了氨基酸等生命启动要素。腾讯科技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近日发现彗星"轰炸"地球时产生的冲击波可能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为生命的诞生搭建了舞台。宇宙中流窜的彗星、巨型冰封雪球以及尘埃是目前已知的能携带  相似文献   

14.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学与经典信息相结合的产物 .量子力学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被人们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等内部的许多元器件都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 .可是我们对信息的交换和处理在原理上仍然是经典的 .人们对信息的运用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信息的交换 ,另一方面是对信息的处理 .现在广泛应用的信息交换手段仍然属于经典范畴 .无论采用何种经典加密方式 ,密钥传递过程中都有被第三者窃听解密的可能性 .近年来 ,科学家提出了用量子力学原理建立起来的密钥交换方法 .量子力学原理本身决定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17日——22日,将是全世界瞩目的日子,科学家们预测,届时苏梅克—列韦9彗星将与木星相撞。彗星与木星相撞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会影响到地球和人类吗? 相撞可能性为95%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说.这颗将撞击木星的彗星是1993年3  相似文献   

16.
外媒速览     
Deep Tech科学家最新发明通用量子门,可用作光量子电脑CPU近期,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实现了两个光子之间的信息交换,并发明了一款可用于全光量子信息运算的"通用量子门"(unviersal quantum gate)。解决了光子间的信息交换这一核心难题,他们发明的  相似文献   

17.
点击新鲜事     
神奇芯片日本公司宣布,它已开发出把人体作为导体进行信息传输的芯片。这种芯片体积很小,可装在上衣口袋里。佩带这种芯片的人可以通过触摸门把手传递密码信息,打开门锁;两个带有这种芯片的人可以通过握手交换名片信息。  相似文献   

18.
潭生 《初中生必读》2010,(12):35-36
美丽灿烂的天空,千千万万颗星球,都循规蹈矩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唯独彗星就像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不仅来去变幻莫测,而且它的形状也特别怪异。它像一颗妖星,“披头散发”地向太空横扫而去。一些别有用心的占星家,曾大肆宣扬彗星会给人带来灾难。后来哈雷博士借助科学揭开了它的面纱,才使我们了解到这是宇宙的自然现象,彗星不会对地球人类产生灾难性的影响。然而“彗星蛋”的出现却为科学家留下一个难解的疑案。  相似文献   

19.
捕捉彗星     
捕捉彗星陈育和译李易校美国航天局(NASA)的一个太空探测器可能给太阳系的起源带来新的线索。占星家长期以来一直对那些来自海王星和冥王星轨道之外的宇宙漫游者彗星感兴趣。但是科学家也想更多了解彗星,因为彗星是过去构成太阳系的化学的冰冻禁区。下世纪初,如果...  相似文献   

20.
[生命起源]美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成果提示彗星有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有机物的来源据2005年9月5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航天航空局“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表示,利用航天器对“坦普尔1号”慧星的撞击所得资料表明,在彗星和小行星撞击频繁的地球早期阶段,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