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曰:“入太庙,每事问。”他在《论语》中的很多言论就是针对他的弟子发问而说的。郑板桥也曾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汉尔。”由此可见,“问”是古人学习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问,对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子入太庙,每事问”○马长庚孔子被称为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这是和他青少年时代刻苦勤学、广求善师、不耻下问所打下的坚实才学基础分不开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自幼不只聪慧过人,而且从小就养成一个喜欢追根究底的习惯,有不懂的事,就一问到底...  相似文献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二千多年前孔夫子说的。作为当时杰出的教育家,这个观点不仅是为了教育学生,也是为了勉励自己。他确实是身体力行,“入太庙,每事问”,并且“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夫子搞的私塾教育,当然不能跟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相比,但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却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同志,不乏其人,而且有不少已经卓有成效了。  相似文献   

4.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从小好学,“入太庙,每事问”,经常向周围人请教,三十岁时已经以知礼闻名了。老子(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他年长于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据史料记载,孔子曾赴洛阳向老子问礼。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大教育家也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  相似文献   

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为生动形象:“发明千下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T,只在每事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足进行创新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相似文献   

9.
宽容救人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55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它,诸子擒之,乃邻居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  相似文献   

10.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11.
李迪 《江西教育》2023,(48):6-8
<正>阅读《论语》,我最喜欢品味孔子和子路的互动,以至一看见子路的名字,就开始兴奋,常常怀着一颗“小人”之心,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暗自揣摩:“他们又要吵闹了。”事实上,《论语》里若没有子路的故事,就像油锅里炒菜没有放葱、姜、蒜,连香气都要少几分。《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相似文献   

12.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13.
不死之药     
《历史学习》2006,(7):96-96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谒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也。[编按]  相似文献   

14.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论语》等著述中,提到“疑思问”、“每事问”;朱熹也曾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可见“反思”之意,古人圣贤早已有所论述。课改以来.提及“教学反思”日见其多.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常用之词。那么.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和实践“教学反思”呢?  相似文献   

16.
管理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当有人问他治校之“秘诀”时.他说:“要运用发挥学校每个分子、每一位朋友之力量,共同创造.使每个人觉得是自己的事而甘心情愿.向前进行.用不着督促。”这足以证明学校的管理,必须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人的资源,采取各种符合管理者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管理措施,刚柔相济,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狐假虎威     
【原文】荆①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②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一》)【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昭奚恤:人名,楚国大将。③子: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18.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第四》  相似文献   

19.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设置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上,课堂提问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及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