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层损害机理就是油气层损害的产生原因和伴随损害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包括了钻井、测井、固井、射孔、酸化、压裂、洗井、注水和开采作业、修井和增产措施等工艺环节.在这些作业施工过程中,任一环节的失误都将对油气层造成损害甚至前功尽弃.“保护油气层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它是多环节、多工种、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是一项贯穿于整个勘探开发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对加速油气田的发现,增储上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价值.为此,国家曾将“保护油层、防止污染的钻井、完井技术”列为第7个五年计划(1985—1990)的重点科研项目,组织5个油田、3所石油学院、2所研究院所等10个单位联合攻关,由西南石油学院牵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并使此项科研不断前进,1989年11月,经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实地考察后,决定拨款127万美元,援建西南石油学院的“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其首要职能是对中国油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保护油气层的继续工程教育.西南石油学院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事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创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保护油气层技术”培训中心,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任务.在1994年4月15日的一次总结评估会上,联合国驻华副代表麦守信先生(JAN MATTON)作出了  相似文献   

3.
固井质量对保护油气层和保证油气井生产寿命,对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益和产能建设,对油气勘探开发安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扇区水泥胶结测井技术是一种固井质量评价的新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水泥窜槽、水泥空洞等现象,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钻井生产动态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基于后方基地的井场生产信息远程实时监控平台系统。系统平台集钻井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井控信息展示、基础信息与报表统计发布打印为一体,将钻井施工过程关键信息在线远程展示,实现了井场生产信息实时掌握,为零距离指导现场生产、保护油气层、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长2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L地区为例,利用铸体薄片、物性测试、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等分析测试,通过对沉积微相划分、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分析、砂体和含油面积叠合等研究,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L地区长2油层组主要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翼和河道间沉积微相.其中,95%以上的油气都位于分流河道微相上,分流河道侧翼和河道间微相油气较少,因此分流河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长2油层油气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晚中生代-古近纪断坳陷盆地,控盆的边界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影响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的因素有:油气源、断裂和泥岩盖层,其中,优质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断裂是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主控因素,稳定分布的泥岩盖层对复杂断块区油气层的形成和保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的油气藏均与不整合面有关。论述了不整合面结构、类型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得出不能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发育的储集砂体不仅可以为油气提供良好的侧向运移通道,而且可以把不同时代的储积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组,不整合面之上的风化粘土层还可形成良好的盖层。构造不整合可以使早先形成的油气藏的盖层被剥蚀冲刷或者对储层进行改造,导致不整合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各种稠变作用或者散失,而稠变后的原油,对晚期的油气成藏具有封堵作用。  相似文献   

8.
史深100井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构造,勘探主要目的层为沙三中的高压低渗储层。为二开长裸眼井,并且所需钻井液密度较高,施工中容易发生井壁失稳和井漏、粘卡等井下复杂和事故,油气层保护难度较大。针对该井的地层特性,结合胜利油田目前中深井钻井液技术现状,在史深100井采用聚硅氟钻井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常规气相色谱仪具有分析周期长、灵敏度低的特点,在现场录井实践中很难有效地发现薄油气层、裂缝型油气层。从快速色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出发,论述了新型气相色谱仪全烃、烃组分分析气路的设计和电路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在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性局限与司法运行的实践理性,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程序构造采取事后损害救济模式。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对损害救济模式泛化性适用的根源在于:案件线索发现的“刑事化”、公益诉讼运行的谦抑性、侵权责任认定的依赖性。然而,损害救济模式不足以实现公益的全面、全过程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程序构造遭遇理论正当性与实践危机性的拷问。以风险预防原则为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发现损害救济模式未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度理念,亦未审酌个人信息公共利益损害不可逆转的特征。为有效预防个人信息风险,及时制止个人信息公共利益损害,有必要适时转换公益诉讼模式,对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进行风险化改造(风险防控模式),以适应该制度体系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