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化中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吴地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它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是孕育在长江下游的杭、嘉、湖、苏平原上,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的良渚文化及其前承和后延的总称。它的前承,可以推溯到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并与钱塘江南口的河姆渡文化有十分亲密的友邻关系。它向后延伸,在融合一定的中原文化因素以后,直接发展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吴国文化。然后,源远流长,影响所及,衍化为绵延数千年之久的“吴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些权威的史书与舆地著作,几乎一致肯定淮安在春秋时属于吴。从时间推测,早在西周后期,淮安已并入吴国。淮安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北方的军事要地。淮安地区应划归古吴文化的区域之内。  相似文献   

3.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学术专集.但是它和某些“小文化”研究成果大不相同.它以其新的观念、新的追求、丰富的内涵而引人.作为无锡吴学研究所(靠吴文化公园)首次单独出版的学术专集,即《吴学研究专辑》的第一辑,这本书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大文化”学术观点.自三十年代卫聚贤先生倡导“吴越文化”研究以来,吴文化研究都集中在对先秦吴国起源至亡国一段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上(即所谓的“小文化”).应该说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一传统观点显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是吴文化公园诞生引出的一段风波,有些学者对它展示吴地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吴文化”旗号提出了异议,认为吴文化是不朽的,但不能说是“悠悠”的(公园所在路段公路悬有“悠悠吴文化”巨幅字牌).公园主任(也是创始人之一)高燮初意识到,要把公园建好并发展吴地的文化及至各项建设事业,必须突破“小文化”的学术观念.这正是他在学术界友人支持下成立(1991年)的吴学研究所的追求,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个专栏“吴学论  相似文献   

5.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学术界对区域文化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吴文化做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吴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五届年会”于1991年11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和无锡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130多人,分别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文博单位。大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与会学者以吴文化为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吴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吴文化是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积淀中形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吴文化应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具体而言,是指以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楚、吴两国的交界之地,古今习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考据楚国和吴国的历史发展和楚、吴关系的史实,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最早使用“吴头楚尾“一词者,大概是北宋的江西籍文士.宋代以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乃成为常用的史地名词,但并非确切的史地概念.至今,出版辞典中这两词的条目,几乎皆据宋人的主流说法而解释为指今江西北部或江西省境.今人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就大大泛指了,不仅较辞典界定的历史地理概念宽泛得多,也较史实涉及的地域宽泛得多.在楚、吴地域文化研究中,若不对之考求由来、辨析正误而笼统言之,则不仅有悖史实,而且会影响到对楚、吴两国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及其成就的正确认识,导致楚文化和吴文化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8.
早先,苏州市内有两座古庙,一座在阊门内下塘混堂弄西侧,原名“至德”庙,俗称“泰伯庙”。另一座在干将路西段,正名“交让王庙”,但大家习惯把“交”字略去,只称“让王庙”。这两座古庙所祭祀的就是开发江南、创立吴国的泰伯与仲雍。晋代诗人陆机在《吴趋行》一诗写下了“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歌咏这两个开创吴国历史、奠定吴文化基础的历史巨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代所说的吴文化,原本是指古代的一个国家——吴国(又称"勾吴"),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吴文化慢慢演变为以地理区分的"吴地"和以文化区分的"吴文化"。在吴文化世代的传承过程中,与邻近的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演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文化。在经过历史的推演,源远流长,演变成现在影响广泛的吴文化。  相似文献   

10.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今河南阳县)人,是越国的大夫。 越国是古代越族建立的国家,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经过越族人民的长期劳动,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到了春秋中期,越国已是钱塘江流域比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也想学中原诸国的榜样,称霸中原。但是,越国的北方是一个比之强大得多的吴国,越国要北上,首先要消灭吴国。这就是吴越争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精彩片段     
卧薪尝胆历史(471100)河南省孟津县县直中学高怡婷春秋时期,越国被称为“胆小国”,原因是吴国用核武器偷袭越国后,越国人都被吓破了胆,个个胆小如鼠,不,确切地说,胆小不如鼠。瞧,堂堂一国之君晚上“出恭”都得由五百名大内侍卫护驾。因此,“越王出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后来还被联合国什么什么组织定为特色文化遗产呢。  相似文献   

12.
无锡是吴地的中心地带,也是吴文化的发祥之地。当年泰伯、仲雍从今陕西渭水流域南来,即在我邑梅里故墟定居,结合当地土著居民,开创勾吴,不仅发展成为春秋时期强大的吴国,并且使吴地蔚然而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此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吴地终于从先秦时期落后于中原的地位,一跃而起,到唐宋以后,崭露头角;明清以还,富甲天下。当前,我们这里又是全国经济繁荣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引起了全国的高度瞩目。在这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蕴藏了许多深刻的内涵和规律,令人深思。研究吴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揭开吴地从落后到富甲天下的历史之谜,对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看来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  相似文献   

13.
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借春秋时期吴、越两诸侯国争霸的史实,表达了对国家兴衰这一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吴国的灭亡及越国的兴盛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在《浣纱记》中,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一系列因果选择,导致了吴灭越兴的历史局面,而这些因果选择中所体现的各种人物形象,更是值得一再探究玩味.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也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它拥有质优量广的美育资源。“吴文化”可以助力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式教学研究,探索“吴文化”实践课堂,组织“非遗进课堂”教学活动等,逐步培育学生的“吴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屈原《涉江》:“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句中的“吴”字,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南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吴谓吴国;榜,棹也,盖效吴人所为之棹如云越龄、蜀艇也。”二、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吴,大也。言已始去乘窗舲之  相似文献   

16.
在传播社会学的视野里,《论语》既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兴起和礼制复兴的产物,又是城邦制民主政治兴起后,“士”阶层文化消费、伦理教育思想与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的征候。作品中诸多审美范式和哲学对话方式被春秋时期及后世传媒文化频繁援引,作为一种新型“哲学咨询”式知识传媒形态,它被发现或未被阐释的传播社会学知识俨然成为春秋社会的“转述者”。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区域文化的吴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地位,在继承和扬弃传统文化上起过些什么影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起什么作用,正在得到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这标志着吴文化研究正在趋于成熟。这里,我就当前吴文化研究谈两点看法。一、开拓研究的新领域。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指1936年“吴越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吴文化的研究在微观方面尽管进度较大,成果不少,但还有许多研究领域有待开拓。因为在已有的成果方面,似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局限,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和明清两个时期;二是即使这两个时期,研究的题材也比较狭窄,对先秦吴文化的探讨主要依靠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考察其起源、形  相似文献   

18.
<正>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越大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各种屈辱,卧薪尝胆,回国后励精图治,最终带领越国战胜吴国,完成复国大业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人尽皆知。后人甚至对其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正面评价。可历史的真相的确是这样的吗?1.谁挑起了战争?要明白,当年的吴越战争是越国挑起的。越国乘吴国进攻楚国之时,发兵偷袭吴国。吴王阖闾震怒,遂率兵反击,不幸死于战场上。后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誓报父仇。继而才有"夫椒之战",吴国大败越国。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悟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喜否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0.
苏州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其时,受战争影响,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应运而生。而在这以前楚国亦因战争开始筑城——“城郢”。苏州城墙产生的人才因素,体现在逃亡于吴国的楚人伍子胥身上。从其身世、经历来看,他具备将楚国军事文化中的防御性战术融会并整合到吴国军事文化中的条件及经验。在伍子胥进入吴国最高决策圈后,他向闺闻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获准后主持了苏州城墙同时也是苏州城的建造。苏州城的诞生,在苏州的历史和吴丈化的发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它使吴地的区域文化有了一个足以附丽的地理平台,并以之形成一个核心地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