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选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在卷首画页中刊载了文征明《书王勃咏滕王阁诗》,一序一诗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即能指出颜师古注《汉书》之瑕疵,不到20岁便已应举及第。但他才高命蹇,数次遭难被贬。唐上元元年欲去交趾探望父亲,从山西家乡出发,入赣江至南昌,泊舟于滕王阁前,于是便有了一序一诗之事。  相似文献   

2.
王云 《现代语文》2006,(10):122-123
2002年高考第三大题阅读文言文选择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题目要求通过阅读完成5道选择题,第四大题仍然是根据第三大题提供的文字,完成2道翻译题。其中一题是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这2道满分为5分的翻译题,全省人均得分不到5%,大部分考生因为无法正确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而失分。虽然错误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搞不清“谓”的对象是谁,即不清楚是在说李将军还是李将军说别人;2.句…  相似文献   

3.
近读1990年《山西地方志》第4期贤赵维勇、刘益令二同志合撰的《王通故里考》(以下简称《故里考》)一文,颇感惊异,继而追思累代高贤,群情仰慕,而世还年湮,书册记事,辄有分歧,遂启后来士于文笔兴讼之端。汉张良、诸葛亮生前里籍,至今犹众说纷纭,即其例证。虽然执论尽可不同,旁证博引、索根完据,佐以总合精研,不难澄清是非真伪,终归于一。兹者欣逢盛世,学术研究之风遍及全国,关于王通故里问题,赵刘二位既考之于前,有异议者,不能不抒怀于后,爰就管窥所见,以与赵刘二先生商榷。 一“河津说没有史料依据”析 《故里考》云“河津在隋唐之际,曾以龙门称,但在现存隋唐史料中,没有王通是龙门的记载。”这是对隋唐史书中有关记载的忽视,或者说对此一事实的有意迴避。 众所周知,《隋书》无王通传,当然不可能有文中子的籍隶是何地的记载。 在《故里考》文中,作者清楚指出:“王通之子王福时”“王通之弟王绩”,而号称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恰是王福时第三子、王通之孙。 新、旧唐书《王勃传》与《王绩传》中均载明二者俱为绛州龙门人而且均提及他们与王通的祖孙、兄弟关系。因此,王通籍隶龙门,应是毫无问题的事。同时《故里考》通篇引证史料也承认王通、王绩兄弟  相似文献   

4.
<正>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贞观初,以足疾罢归河渚间,纵意琴酒,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史书记载"其幼岐嶷,年十五谒杨素,占对英辨,一座尽倾,以为神仙童子。薛道衡见其《登龙门忆禹赋》叹曰:"今之庾信也"。性简放,不喜  相似文献   

5.
梁纪锋 《初中生》2012,(1):56-58
正(接上期)杨广在山西游山玩水时,河津地区发生农民起义,扫了他的玩兴。他命令李渊率兵镇压。李渊带领的部队正好经过武士彟的领地。武士彟一直在等着这  相似文献   

6.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祖父薛仲义“通经史,值无乱,教授乡里,不求仕进”。(《薛文清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父亲薛贞从事儒学教喻宫三十四年,教绩卓著,后人有“教喻公”之尊称。由于出身于教育世家,他有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强烈志趣。据《年谱》和《行状》记载,宣德四年  相似文献   

7.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谥号文清,明河津平原村(今平原村属山西万荣县)人。明永乐辛丑(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曾任广东道检察御史,山东提学签事,大理寺左少卿,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预机务。天顺元年(1457),六十九岁时告老还乡,在河汾设教,至天顺八年(1464)卒。殁后赠礼部尚书。著有《读书录》、《读书续录》,二书于明万历时由候鹤龄分类合编为《读书全录类编》(以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人王勃(公元六四九年——六七六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汉书指瑕》十卷指摘其错误.十四岁时,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他上表自陈,刘"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杨炯  相似文献   

9.
松筠在新疆     
松筠,字湘浦,姓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清乾隆朝由翻译生员起家,补理藩院笔帖式、升内阁学士,历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及各地将军、总督等职。嘉庆五年(1800)简放伊犁将军,因陛辞时渎请弛禁,遭嘉庆不满,降为伊犁蔡哈尔营领队大臣,两年后才恢复伊犁将军之任;嘉庆十四年(1806)调任,十八年(1813)再次出任伊犁将军,至二十一年(1816)返京。松筠在新疆任职十三四年,对边陲的开发有所建树,死后又入祀伊犁名宦祠,反映了当时官民对他的眷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43年1月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戴安澜(1904-1942),安徽无为人,抗日名将,1942年率师远征缅甸,于次年5月26日壮烈牺牲。悼诗首联写戴将军率正义之师出征时的豪情,戴将军作的《赋采薇》中便有“澄清宇宙安黎庶,力挽长弓射夕阳”之句。毛诗颔联、颈联写他在国内和出国后的抗日战绩。尾联称赞戴将军英勇殉国,并未违背其壮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延安写的。当时发表有极其深刻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9~11题提供了这样一段背景资料: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发生日食并不奇怪,但文中所表述的这次日食确有其奇异之处,它在10月14日(星期四)开始,而在10月13日(星期三)结束。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看一下日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知道地球和月球本身都不发光,也不透明。凡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光照耀下,都有一个影子拖在后面。月球背着太…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生活》作为山西省2008年以来新课改新增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也低于其他模块,因此一部分老师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不够重视,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简单地提纲化,失去了文化本来应有的韵味,也与新课标要求的观察文化现象、赏析优秀文化作品、感悟文化的影响等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如何将《文化生活》的课堂上好、上活,还《文化生活》的教学以韵味,成了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我想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例谈谈我的做法。一、课堂导入:学生表演《山西河津干板腔》——赏析河津传统文艺河津干板腔,俗名"撂干嘴",表演时无须伴  相似文献   

13.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贞观初,以足疾罢归河渚间,纵意琴酒,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史书记载“其幼岐嶷,年十五谒杨素,占对英辨,一座尽倾,以为神仙童子.薛道衡见其《登龙门忆禹赋》叹日:“今之庾信也”.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明治维新时,在1868年曾发生大规模国内战争(因1868年是农历戊辰年,故又称“戊辰战争”)鸟羽·伏见之战是这次国内战争的第一场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鸟羽、伏见均系地名,在京都西南郊。因战斗主要在这两地进行,故称鸟羽·伏见之战。 1868年1月3日(农历庆应三年十二月九日)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为首的倒幕派,依靠萨摩等藩的兵力,成功地实行“王政复古”政变,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在4日举行的新政府会议上,又决定让德川幕府最后一任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即辞去将军职务和交出全部领地。德川庆喜根本不想服从。因为这等于放弃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八年春,我国著名爱国抗战将领李宗仁将军在指挥台儿庄战役中,充分展示了他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杰出的军事才华,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台儿庄大捷。纵观李宗仁的一生,台儿庄战役无疑是他的得意之作。一、李宗仁将军战胜强敌的过人胆识,是取得台儿庄大捷的前提当李宗仁将军来到第五战区时,他南边的敌人是"刚刚扫荡我军主力百余万人",取得了松沪和  相似文献   

16.
大师简介王勃(约650-676),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四杰之首。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8.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十四岁应举及第。做过朝散郎、号州参军。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存诗不多。《关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当时在长安当朝散郎。他的朋友杜少府(名字不详)到蜀州去做官(蜀州,今四川崇庆县),王勃就写了这首赠别诗。离愁别恨,自古以来是诗人骚客喜爱的主题。但表达这种主题的诗歌多落入俗套:即离不开一个愁字。梁代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就这洋形容:“是以别力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相似文献   

19.
唐代(618—997年)二百九十年间,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地震频繁,其中有不少次还是烈度强、破坏性大、灾情严重的大地震。 1.唐开国之初的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十月一日,京师(今陕西西安一带)发生地震。三年(620年)二月三日,“京师西南,地有声,如山崩。”七年(624年)七月,巂州(今四川西昌一带)地震,山陵崩裂,河道壅塞,江水为之断流。这种“山摧壅江”的地震,其“烈度”似乎相当于今天国际所使用的“十二度地震烈度表”的十度至十一度。 2.唐太宗时,更是“地屡震”。史载:贞观七年(633年)十月二十一日,京师地震。八年(634年)七月七日,陇右(今甘肃中、西部,新疆东部边沿,青海东北部)“山崩”。十二年(638年)正月二十二日,松州(今四川松潘一带)、丛州(在松潘附近)地震,房屋被震塌,压死了一些人。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地震,有声如雷。”二十三年(649年)八月一日,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震,其中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县一带)最为剧烈,死五千余人;三日,这一带又发生震动;十一月,这一带又出现震动。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胜利的凯歌声中,我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区刘道生将军、段书权将军各率部于1945年8月23日,解放了日伪“蒙疆”自治政府首府张家口(又称张垣)。张家口的解放,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因此,“1945年8月23日晚上,斯大林元帅下令,莫斯科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齐鸣礼炮二十一响,庆祝中国人民的军队解放日伪蒙疆政府首都张家口”。(见张学新回忆录《长城内外烽火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