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诉权、诉讼主体和侵权赔偿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着重阐释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被告人、赔偿范围,澄清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完善商标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是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商标法存在的不足,试图从完善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区分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综合运用法定赔偿、补偿性赔偿和惩罚性(加倍)赔偿,并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四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商标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意指对公民因人身权受侵害而引发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其内涵界定未区分侵害行为的性质.横向考察我国立法,民法领域日益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行政法首度认可了国家侵权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目前来看唯有刑事立法存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2012年《刑事诉讼法》大修,但其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仍予否定,这与我国立法大环境是不吻合的,违背了宪法所提出的法律体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对于行政侵权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保护,采取包括财产赔偿在内的多种方式予以救济。我国已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基本方略,对于行政侵权而造成的精神损害,采取有效的赔偿措施,确立相应的财产救济法律制度,势在必行,精神损害赔偿金应当成为诸多行政救济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完善了我国在国家赔偿领域的立法,行政侵权赔偿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行政侵权给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国家赔偿法对行政机关侵害相对方所造成的精神损害问题.却未明确规定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符合宪法的要求.也不利于相对方合法权益的保护。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行政侵权赔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析.也对具体的适用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君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8-53,68
民事立法中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但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文章在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与赔偿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同时考虑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同法律部门的协调和域外立法的借鉴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由此产生诸多弊端。为实现法之公正,并充分发挥刑事诉讼的积极作用,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受理。  相似文献   

9.
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侵权民事责任,精神赔偿不能扩展到合同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支持了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违约之诉中有限度地承认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决三个问题入手,重点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和判决的规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历来就存有争议。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承认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致使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确定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精神损失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的赔偿是侵权的民事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甚至欠缺,有的还相互矛盾。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法学界对未来民法典的热诚希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处在发展过程中,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我们应加强对人身权制度的理论研究,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采用财产方式和非财产方式并重的双轨制,确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赔偿制度,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人格的保护和精神神赔偿的确立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才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三个方面阐述依实际有效性,通过立法确认受害人依刑事附带民事程序取得经济赔偿。  相似文献   

16.
建立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随着国际范围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为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死亡赔偿,这会造成补偿不足和预防不足,无法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精神损害赔偿采用统一标准,而财产损害赔偿则必须体现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行政聘偿制度已经凸显出许多缺陷,很难满足行政赔偿司法实践和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确立以公务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危险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将行政不作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扩充到国家赔偿法的行政赔偿范围之内。完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行政赔偿法律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抚慰金与惩罚性赔偿是侵权责任中两个具有独立品性的救济制度。抚慰金救济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损害,直接对受害人予以金钱抚慰和补偿;惩罚性赔偿也是针对精神损害而言的,但直接针对的对象却是行为人的恶意。对精神痛苦的救济需要具备严重的程度,无论是抚慰金赔偿还是惩罚性赔偿,都以存在严重过错的行为人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为基础,所以,两类赔偿制度实际所针对的客体是相同的。抚慰金赔偿与惩罚性赔偿在侵权责任当中,其实是对精神痛苦赔偿的分开表述,两者调整的内容是一致的。完整的精神损害救济的侵权制度应该是抚慰金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只规定了行政侵权受害人有获得物质赔偿的权力内容,而没有规定行政侵权受害人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权利,而日本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却已将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金制度予以法制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精神损害的物质赔偿作为行政救济手段已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