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的重要理论,但用韵“至谐”,只能存在于同质的语言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古音韵至谐说”是古音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否认这一理论,就没有充分的理由以《诗经》作为上古音的主要研究对象,上古音的研究就不可能走向深入.面对上古音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古音学家总结的理论及规律都难免有许多例外,但他们却总是力图在例外之外寻找更深层的规律;“古音韵至谐说”与“合韵说”、“同谐声必同部”等诸多理论相互补充、环环相扣,共同构建古音学研究深厚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诗音》 ,清人高树然所作 ,成书于清代古音学蓬勃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 ,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此书的研究材料。它将上古音分为 14部 ,平上去 10部 ,入声 4部 ,按韵尾的不同将平上去分为宫、商、徵角、羽四类。但全书仍依《广韵》顺序安排韵目 ,以部为单位分卷 ,各部录入部所包含的《诗经》韵字 ,这些韵字又按它们在《诗经》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安排 ,每个韵下都列举《诗经》中以此韵字为韵脚的所有诗句。《诗音》可看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顾武《诗经》用韵研究进行较系统地探讨总结的古音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吏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诗音》,清人高树然所作,成书于清代古音学蓬勃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时期,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此书的研究材料,它将上古音分为14倍,平上去10部,入声4部,按韵尾的不同将平上去分为宫、商、微角、羽四类。但全书仍依《广韵》顺序安排韵目,以部为单位分,各部录入部所包含的《诗经》韵 字,这些韵字又按它们在《诗经》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安排,每个韵下都列举《诗经》中以此韵字为韵脚的所有诗句。《诗音》可看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顾武《诗经》用韵研究较系统地探讨总结的古音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向来分为三科: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古音学”以研究先秦古音为内容,也可称为上古汉语语音学。“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韵书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韵书基本上代表着中古音的原貌,所以又可称之为中古汉语语音学。“等韵学”则对《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亦可目之为中古音系的声韵配合图表。比较起来,三音  相似文献   

6.
现代古音研究中,研究和构拟上古元音和介音,主要是根据对音、方音、域外译音、反切等这些主要用来研究中古音的材料,而往上古推;《诗经》韵文主要用来研究上古音分部。但诗韵尽可能追求韵母的和谐,可以反映元音和介音的信息。通过建立《诗经》押韵数据库,统计分析全诗4540个必韵句、1695个韵段中,四等七类韵字的相押情况,比较分析相押反映的七类之间的远近疏密关系,可以从中获得古韵部主元音分布和介音分类及其关系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8.
试论段玉裁的合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①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9.
上古音是指先秦时代的古音,是中国语音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我们可从明朝著名的学者陈第的话中看出来。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这表明拿现代的话去念古代的东西当然是不对的,说明学习古音的重要性。然而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合理而满意的系统来表示上古的音韵,特别是关于声母方面,成绩更不显著。所以这门学问到现在还在比较初期的发展中;《广韵》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向来研究音韵学的人,大都把它看作是  相似文献   

10.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止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统纳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纽与古本的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1.
黄侃派古音研究者提出的上古韵分28或29部,其每部之内均列有所辖《广韵》韵部及离析表,这是继承清人和该派学者自身研究后提出的成果,是上古音构拟和研究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的重要依据。黄永镇1934年著《古韵学源流》一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黄侃派学者古韵28部或29部说的离析成果,是当代汉语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应加以继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所定的汉语音史的"上古阶段",大略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即大约秦以前)到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即殷墟甲骨文时代)那一时期.我们主要是把<诗经>和古谐声字系这两种资料所代表的时代作为上古阶段.古音研究有考古派、审音派及比较派,在新时期,古音研究又不断涌现出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颜师古注《汉书》,不仅以其文字、训诂取胜,而且有其强烈的音韵意识。他在《五行志》里把“萧墙”注为“肃墙”(1504页),就是采纳《论语·季氏》的郑玄注。因为上古音萧、肃心母迭韵,幽觉阴阳对转[u:uk],二字在上古音同义通,这正是古人“义寄于声,声同者义多相类”的论断。再比如《五行志》里师古注曰:“婾与偷同,谓苟且也。”(1087页)《韦贤传》中又注为“婾与愉同,乐也。”(3103页)为什么从“俞”得声有两读呢,原来上古音,俞属侯部喻四,偷属侯部透母、定透旁纽,喻四近定,则俞和偷不仅迭韵,而且喻透邻纽,今音虽异,古音却同也。明末音韵学家顾炎武对此加以首肯:“偷,古音俞,《汉书志》,作婾,颜师古亦音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家图书馆文津阁所存臧庸《拜经堂集》中收录清朝乾嘉时代经学大师钱大昕的一则书信,未见于目前已出版的钱大昕的各种文集中。书信篇幅虽短,但其中涉及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包括钱大昕与臧庸等人的交游过程以及钱大昕关于“地”字上古音归部问题的观点等等。其中,钱氏关于“地”字古音归部问题的看法集中体现了他考求上古韵部的原则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澧的反切联系法对汉语音韵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切韵考·声类考》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浊声中把三十六字母的“明”和“微”合为一类 ,是一种失误。微母字多数方言皆读零声母或 V、b,只有广州话全部保存上古音 m,说明广州音最接近中古音而兼具上古音的语音特色。  相似文献   

17.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l akh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19.
与上古韵部研究相比,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除了少数的几种说法诸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基本成定论以外。许多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尤其是关于复辅音声母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就上古声母研究代表性观点加以整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一《古音类表》是傅寿彤的古音学著作。王力的《汉语音韵学》在附录“汉语音韵学参考书”中列了傅寿彤的《古音类表》。李新魁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上古音”部分也提到了“傅寿彤的《古音类表》分为十五部”。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对傅寿彤的古音学说进行研究。傅寿彤,原名昶,字青徐,贵筑(今贵州省贵阳市)人,清咸丰癸丑进士。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所著除《古音类表》外,还有《澹勤室诗》六卷、《古易殊文记》一卷、《易原》二卷、《周官源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