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09,(11):118-119
目前,一个看与被看的视觉文化主导的世界正在朝我们走来。在视觉文化中,人对世界的感知来自于各类视觉元素。同时,视觉文化逐渐在改变着人对自身的认识,繁复的视觉因子促使了人对物的过度需求和依赖,视觉化的感知导致了消费化的行为,进而演变为直接影响人的生存状态,激发了人的消费化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2.
(一) 有一个荷兰人在天空飞翔,世界五大洲都投射过他的影子。他用摄影机,把许多国家的景象都拍摄下来,当时是新闻纪录电影,现在已经成了历史的忠实记录。人们称誉这个人为飞翔的荷兰人。这个飞翔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摄像就是指通过摄影机来摄取景物和影像的过程。摄影就是借助光线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进行的视觉记录或是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在演播厅进行摄像与拍摄的过程中,则要注意许多细节,为提高演播厅拍摄的画面质量,就必须掌握基本的拍摄技能。  相似文献   

4.
梁国伟  高嘉蔚 《新闻界》2006,(3):78-79,62
电视新闻是用摄影机纪录、传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换句话说,电视新闻,就是纪录、传播在特定时空范畴内人或自然物体的运动。因此,探讨电视新闻,有必要先认识一下电视的时空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视觉形象,是缘于对视觉对象的直接感知。人们对视觉对象的直接地、形象地感知,形成视觉意象。(参百度百科)视觉意象(visual imagery),能够表达多种多样启发式的信息,以便我们形成视觉信息化习惯、掌握科学视觉化技术、阐释网络世界等,从而影响我们知识组织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化、柔性、快速性等方面较接触式检测系统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在地铁中采用视频采集设备实时拍摄检测对象获取数字影像,然后通过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先从视频信息中进行特征提取,然后输入到神经网络获得特征系数,确定待检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与标准模板或设计参数比较以检测地铁各种设备或者区域状态。本文综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对地铁在此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地铁中进行检测应用的一般方法和系统构成,并探讨了地铁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的一些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摄像机的在场与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故事电影叙事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要隐藏起摄影机的存在,抹去叙事行为的痕迹,镜头内的人都假装摄像机是不存在的,仿佛不知道摄像机对着他们,影片凭借刺激的视觉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将观众带入银幕情境当中。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视觉文化中视觉成为媒介,它在表达上具备其它感觉所不具备的优势。各种感觉在视觉媒介中借助于视觉形象来表达,通过符号学转化而使表达成为可能。这些感觉之间相互暗示和补充,进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感知。视觉文本在传达感觉时,通过媒介技术的进化来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视觉修辞来提升表达美感。感觉受制于视觉方式,从而构建视觉叙事中的新感知比率。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中视觉成为媒介,它在表达上具备其它感觉所不具备的优势。各种感觉在视觉媒介中借助于视觉形象来表达,通过符号学转化而使表达成为可能。这些感觉之间相互暗示和补充,进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感知。视觉文本在传达感觉时,通过媒介技术的进化来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视觉修辞来提升表达美感。感觉受制于视觉方式,从而构建视觉叙事中的新感知比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初。南方都市报整个图片部都在忙着收集整理准备“香港回归十年特刊”的各种拍摄主题.许多同事已经选取了各种硬新闻的拍摄主题。我一直想找个不同常规硬新闻的切人点来拍摄香港回归十年的影像。在和几位图片编辑闲聊中。讨论到可以拍摄某种代表很地道香港文化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2.
画框中,一位纳努克人向摄影机走来,在冰面上凿开了一个洞,并放下自己的鱼线等待.于是摄影机也开始等待,观众也开始等待,直到这位纳努克人钓上鱼.这是被称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中一个经典镜头. 一个男人在床上睡觉,整整六小时,没有任何对白和剪辑.这是波普艺术倡导者和领袖安迪·霍沃尔在1963年拍摄的纪录片《沉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从用户视角研究感知有用与易用性对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意向的影响,对于理解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改善与扩展MVS的应用与搜索服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移动搜索行为意向影响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移动视觉搜索的影响的研究模型,并开展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三种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方式的行为意向均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两者的影响作用受到用户自身特征、搜索期望以及系统特征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且对两者起作用的前因变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非常有难度的,最显然的几个难题是他的题材和素材的局限性,拍摄方式上,还有拍摄的周期上面,很多的是客观自然的因素,人为是很难改变的。关于拍摄自然风景类的纪录片时,很多自然现象是昙花一现,通过摄像机很难捕捉到。涉及到社会现象的纪录片由于事件本身的隐秘性,设备的不完善也很难还原事件的真相,所以完成一部好的纪录片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5.
天歌  佚名 《军事记者》2013,(2):4-I0002
这是一幅以广角镜头伴随飞行方式拍摄的照片。大场面,多机群,俯冲转弯,层次分明,衬以远山背景,显得大气磅礴,赏心悦目。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6.
隋桂敏  李永轮 《今传媒》2023,(3):123-125
陕西关中地区的赵公明财神被公认为是华夏第一正财神,形象在图像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洗礼和建构。物质实体作为图像的媒介,以感知共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精神象征的感知。民间财神图像以直观的可视性特征,将财神形象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体现了可视化的意象象征意义。本文从图像感知、礼俗观念视觉化、传播场域与审美艺术四重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图像造型将感知意象转换为可视化信息并结合观念视觉化表现进行设计研究,诠释了赵公明财神图像的视觉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17.
洪文军 《军事记者》2013,(3):I0002-I0002
有的军事摄影图片让人扫一眼就不想再看了,有的却能久久地留住读者的视线.甚至让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关键是耐看的图片除了给人视觉美感的吸引力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让人久久回味。而《琛航岛星轨》这幅作品,就具有这样的魅力。画面上,南中国海湛蓝的夜空中,一颗颗星星划出一圈圈银白色的线圈,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应中,让人想到时光的流逝,而这些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图片左下方的视觉点上,是一盏闪烁的红色航标灯。它既是提醒船舶航行安全的标志,也似乎包含着另一种寓意: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与领海.谁也别想侵犯l而图片右下角的火炮阵地.也用视觉语言佐证了拍摄者的用意.并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官兵对职责使命的坚守与担当!要挖掘和体现军事新闻图片的思想深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开动脑筋,借助各种手段和景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幅图片,就是拍摄者利用相机B门慢速度曝光拍摄的。要拍摄出这样的图片,摄影者本身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图片的深度,说到底是由摄影者的思想深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刘守华 《中国档案》2005,(12):28-31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用一台木壳手摇摄影机,记录下了京剧大师谭鑫培表演《定军山》的几个精彩片段,中国电影诞生。而起点就这样首先定位在“纪录”的功能上。100年,一个世纪的路程,中国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纪录影片承担了故事片无法取代的作用。那些用镜头拍摄下来的留在胶片上的一个个画面,记载了各个年代的发展轨迹,成为存留历史真实的珍贵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9.
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楠 《传媒》2016,(10):75-77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人类叙事实现了视觉转向,并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的中心地位。VR视频作为一项新的视觉产品,是对客观现实世界视觉体验的颠覆,它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在关注这种技术与新传播形式的同时,更应思考到其背后诸如知觉的人工化、在场的孤独、视觉感知的依赖等文化隐喻,警惕其带给人的精神异化。  相似文献   

20.
电影的工艺技术与人的生理结构之间必定存在着同构关系或匹配关系.银幕画面的效果是由摄影机的镜头制造的,它呈现出眼睛知觉活动的基本特征,于是不仅是镜头模仿了眼睛,眼睛在这里也模仿了镜头.在现实里,人的实践活动是整个身体的活动,眼睛是配合身体的;在电影中,人的观赏活动却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身体反过来是配合眼睛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有着和镜头对眼睛的模仿同等重要的美学意义,因为银幕画面不只诱发眼睛的注视,更进一步诱发了身体的回应.摄影机镜头对眼睛的模仿是直接呈现的,摄影机对身体的模仿却需要意识的投射.摄影机的能力远远超出了观众的眼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观众因此也就成了一个超验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