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随所接触的事物而生感,不期然而然地要唱出来,这就是诗歌的起源。所以诗歌的产生为时最早,是在生人之初,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但那时还没有文字,自然是口头创作。诗歌一产生就绵延不绝,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开始发达而又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的应推《三百篇》即《诗经》。自此以后,没有哪一个时代没有  相似文献   

2.
(一) 在古代的文学史上,我国是个“诗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春秋战国时代,“不学诗,无以言”,列国间交往,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外交辞令,以表示愿望和情意,而达到微妙的说服和劝告的效果。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一直延伸到后代,历代文人学士在状物、抒情、叙事、说理和辩论时,也喜欢引用诗句以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有的诗句已逐步演变为成语了。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发展到唐诗,形成空前未有的高峰。到了宋词,后浪推前浪,又开拓波澜壮阔的新天地。如果说,唐诗和宋词象红花,那么,相比之下,在艺术成就上,唐词  相似文献   

3.
王静 《学周刊C版》2010,(10):205-20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礼记》中记载的一首祭祀歌谣到《诗经》《楚辞》,从“建安风骨”到“太康诗风”,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  相似文献   

4.
一当做史料来用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它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100年左右,下至春秋前期,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它所包括的时代,前后约计五百年。在诗经以前,即夏商时代的诗歌,可以说早已完全失传了。诗经里的“商颂’,前人误以为商朝的诗,其实,那是春秋时代宋襄公时(公元前650—637在位)的祭祖歌。在周代以前的商代的诗歌都没有保存下来,更不要说夏代的诗歌了。在诗经以后,即春秋前期以后,到战国中期、屈原时代以前,其中约有三百年的光景。在这三百年间的诗歌,也差不多丧失殆尽了。因此说,诗经是我国先秦时代——夏商周三代,约两千年间当中一小段时间内的诗。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仅有来者。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乃至当代的新诗,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有人曾说,考察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要了解它的哲学,考察这个民族的心灵状态,则需要读它的诗。而诗歌的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只有把握诗歌的情感,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进行灵魂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和新诗。诗、词、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诵读教学与中职学生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渊源流长,灿若繁星,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漫步在这个艺术世界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风貌,还可以窥见折射出时代之光的人的情感世界。古典诗歌传达着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因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源远流长。从先民的《诗经》到秦汉的诗赋,再到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可谓是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尤其是唐诗,更似一座大观园,里面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激荡着青春的气息,充满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大家熟知的奔放飘逸的李白,慷慨激昂的陈子昂,奇诡险怪的李贺  相似文献   

10.
一、温故知新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这部经典。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诗经》三首(幻灯片出示:《蒹葭》、《关雎》、《君子于役》),大家是否能背出其中的片段?生:能!(学生开始背诵三篇课文)师: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概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编成于春秋时代。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是很健康的(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理学大师朱熹(板书:朱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文明古国,诗歌沃土。古往今来,从《诗经》到明清小说,好作品无数。小学阶段,不用说别的高深理论,让孩子背下《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也好啊。他们正处在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佳的时期,那四五百首诗歌,存放在脑子里,长大后光是吃利息也够本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从唐诗的辉煌到新诗的繁荣,著名的诗人与优秀的诗作似闪耀在星空的群星,熠熠生辉,让后人景仰。诗歌以其情感的丰富,意象的新颖,语言的精练而深受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人教版必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Z1)
从诗歌出发,从内心出发,我们才能抵达生命的彼岸。中国一直都是一个注重诗教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唐诗、宋词中沐浴成长起来的。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又一个灿烂的名字:《诗经》、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舒婷、海子……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我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它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艺术美。而与之相应的是以礼说《诗经》,即是用礼仪礼制解释《诗经》中相关的诗篇,用产生《诗经》的那个时代的礼仪制诠释《诗经》中含礼之诗,这对于诗的解释来说似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诗释《诗经》似乎显得合乎规范和常理,解…  相似文献   

15.
第一节 古代诗歌 文体简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诗歌闻名于世界,被誉为“诗国”。我国的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经过汉魏乐府古辞、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一直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散曲,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优美的诗篇浩如烟海,优秀的诗人灿若群星,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又众芳斗艳。我国的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丰富最光彩的一部分。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国古代诗歌在…  相似文献   

16.
说到诗歌,中国绝对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诗歌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始终光芒四射,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和内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中华儿女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讲求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国之一。在长期形成的灿烂文化中,古典文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珍藏着多少雄视千古的文学巨著!而《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座文学宝库中颗颗璀灿的明珠。诗的国度诗歌多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包括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年间的诗歌。原称《诗》,共有305篇,又称《诗三百篇》。因后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开始称为《诗经》。汉时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只  相似文献   

18.
六、偏向了散文,应重视诗翻翻我们的教材,散文(广义的)占了90%左右。现代诗选得少,古典诗词选得就更少。语 文考试也有个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写成诗。这样做的原因比较复杂,但 有 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心态有关。可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 有着 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书传家”──不但可用之于家,而且可用之于国。孔子 甚至说 ,不学诗(诗经)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 传统一脉 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瑰…  相似文献   

19.
诗、乐、舞的交融缔造了中国诗歌这朵奇葩。无论是《诗经》还是《九歌》,无论是《乐府诗集》还是唐诗,无一不打上了乐舞诗的烙印。乐舞诗的发展渐渐走出祭祀的束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之,娱乐性得以更多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原始社会起,勤劳的人民就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诗歌的雏形。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就有了诗歌;有了文字,就记录下了诗歌。而中国诗歌最早集中记录下来的,就是《诗经》。这本相传为孔子编成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间跨度超过500年的诗歌,共311篇(现存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只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与之媲美。这两部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