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统治集团在人类面临着战斗威胁的时刻向希特勒作可耻的让步的会议,它所作的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决定牺牲了一个国家的独立,纵容了希特勒德国进行公开的侵略,使各国人民遭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尽管美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与政治家费尽心机,妄想把当时的美国装扮成不参与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者”,但事实却证明:美国与英法同为慕尼黑会议的组织者。早在1919年初美总统特使就曾经造谣,无耻地说出苏台德地区“历来属于德国”,应当归并给德国才能有利于“持久和平”的谰言。  相似文献   

2.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这里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938年广州、武汉等地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停止战略进攻势头的日本为了尽早从中国战场脱身,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方  相似文献   

3.
先看下面一道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策略的产物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时间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答案选A,我认为D项更加不正确。理由如下:一、“纵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错误行为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它很明显地带有“主观上希望发生”的故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绥靖政策的内容,中国学者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丢…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并认识。 1.英、法帝国主义为把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积极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幕尼黑阴谋,既是它们惯用的伎俩,又是这一政策的产物。其后果促使德国法西斯得寸进尺,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使英、法、美长期以来执行的纵容侵略战争的绥靖政策的破产,而且为苏联赢得了加强战备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答:“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是蔣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訂的卖国条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蔣介石卖国政府,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投降政策,而集中全力进攻我革命根据地,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这两个卖国协定就是蔣介石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和对外投降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次大撤退:敦克尔刻大撤退.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40万人向法国北部的敦克尔刻海港撤退,丢掉了全部辎重,约34万人得以生还.一条防线:马奇诺防线.法国为抵御德国入侵,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其北部与比利时接界处修筑起来的防线,但最终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两个阴谋.战前显露出的阴谋有:慕尼黑阴谋和英法阴谋,其中的英法阴谋有三个阶段的表露:①德意干涉西班牙革命时,英法为把祸水东引,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②德国宰割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同样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企图牺牲捷克办法,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③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出现“静坐战争”、“奇怪战争”,其目的仍然是企图纵容德国在灭亡波兰后,去进攻苏联.英法阴谋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三路进攻: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兵分三路.即北经波罗的海各国,主攻列宁格勒;南入乌克兰向基辅、高加索油田进攻;中向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进攻,直扑莫斯科.三个轴心军事同盟国: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妄图以此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三次登陆: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包围突尼斯的德意军队,为迅速地结  相似文献   

7.
《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国是于1939年3月15日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战争阴云再度在欧洲上空翻滚。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进一步加快侵略步伐。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把但泽“归还”德国的最后通牒。4月3日,希特勒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密令,要求德军作好在9月1日以后入  相似文献   

8.
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策略失利后,阴谋瓦解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千方百计引诱亲日分子投降,以实现其“以华制华”的战略。周佛海之流顺应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需要,走上了公开叛国投敌的可耻道路。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  相似文献   

10.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主要是为了掠夺财富,扩大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它是希特勒培养民族沙文主义,转移国内阶级斗争视线的需要;也是希特勒反马克思主义,“铲除”共产主义的需要;更是希特勒推行战争政策,寻找侵略和控制别国的借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甲午战后的三十多年里,每当帝国主义列强凌辱我国的关键时刻,梁启超都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或演说,愤怒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及反动政府屈膝求荣的丑恶面目,指出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和爱国、救亡的紧迫性,以求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梁启超积极鼓吹革命救国论、宪政救国论及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可以说,他是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反对外国侵略的英勇战士。本文仅就《中日交涉汇评》一组文章即梁启超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言行,略加述评,以见梁启超反外国侵略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希特勒法西斯专政,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法西斯主义的典型。它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社会历史原因。 (一) 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起来的法西斯主义专政,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最反动、最主张民族侵略主义、最抱帝国主义野心的财政资本家底公开的、恐怖的专政。”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也由于各国所处的具体环境不一样,因此各国都有各自的特征。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专政的特征是什么呢? 1.最富于欺骗性。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完全是靠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法,进行蛊惑人心的欺骗宣传而夺取政权的。在夺取政权后,他继续使用欺骗伎俩来推行其恐怖的侵略的內外政策。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 30年代 ,国际舞台变幻莫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 ,西方有希特勒德国 ,东方有日本帝国主义 ,德日两国都把侵略苏联定为国策 ,它们在西方民主国家“反苏”的鼓动下 ,蠢蠢欲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 ,苏联必须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力争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因欧洲局势比远东险恶 ,能否避免两线作战关键在远东采取的政策。为此 ,苏联政府一方面对日采取和平政策 ,加强远东军事力量 ,在东部边境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让日本侵略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 ,大力援助中国抗战 ,让中国紧紧顶住日本 ,使其无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绥靖政策 ,传统观点认为是指“姑息、纵容侵略者 ,对它退让、支持、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 ,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求妥协的政策”。在世界近代史上 ,提起绥靖政策 ,一般是指二战前夕英、法、美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姑息、纵容。其实 ,苏联和英、法、美一样 ,对纵容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斯大林 ,苏联史学界认为他是反法西斯的巨头之一 ,对其在二战中和二战前期的绥靖策略避而不谈。而我们也受到了苏联史学界的影响 ,没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2 0世纪 30年代末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在欧洲已是“司马昭之心”…  相似文献   

15.
希特勒为早日在德国夺取政权,于1923年11月8日导演了一场企图以武装暴动夺取全国政权的丑剧。当天,希特勒仿效意大利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的方式带领一帮武装的法西斯匪徒闯进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用武力劫持了正在这里作“巴伐利亚邦施政纲领”演说的邦长官卡尔、驻军司令洛索夫、警察局长赛塞尔,要挟他们一起组织新政府、向柏林进军、并立即宣告“全国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帝国主义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1937午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政策。英、法帝国主义在这年9月,为了保护自己、唆使德国法西斯东侵苏联,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接着。他们怀着同样的目的,为保持他们在中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以情优教 ,在课堂教学中应落到实处。第一 ,教师本身对学生、对历史学科要充满热情 ,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这样才能去发现去创造。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 ,如果再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因素 ,会使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观。我讲到二战前的绥靖政策 ,针对捷克斯洛伐克被宰割、希特勒德国的行径却得到纵容 ,就对慕尼黑阴谋充满了悲愤的情感 ,我向学生补充了张伯伦回到英国后的讲话。我扮演张伯伦的角色说道 :“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无论抱有多大的同情 ,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  相似文献   

18.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根据苏德力量的对比情况,为了尽可能推迟卷入战争,为了避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挑拨离间的牺牲品,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起了负面作用。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后,苏联倾其全力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944年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1945年5月攻克柏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希特勒侵略政策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东方政策即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民族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奠定德意志帝国征服世界的种族基础。希特勒以东方政策为中心做了具体的外交设想并一步步地按照其设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为希特勒东方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种族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希特勒东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治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阴谋,是日寇大举进攻全中国的起点,我国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奋起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是反法西斯侵略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本文拟就“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作概要的说明,以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