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德性传统与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梳理儒学德性传统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价值理性、内在超越、整体主义等文化特征。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统一;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演绎的历史——再说高阳历史小说的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的言说生成于两种语境,即“在现场”的文本语境和“不在现场”的文化语境。后者作为一种既定的文化结构必然会影响作者的言说,使其具有了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味,从而成为文本意蕴的一种构成因素。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正是以现代新儒学的复兴为文化语境的,从他对历史题材的选择和演绎中,可以看到与新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关系;高阳把新儒学鼓吹的历史文化精神人格化了。其历史小说的特点,包括长处与短处,都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3.
民主作为17世纪启蒙思潮的理论建构,构成了西方现代价值观的重要特性。面对这个依然强势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杜维明提出新儒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提出挑战和回应。孔子本人的学说恰恰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创发性的传统根基。这不仅使它能在启蒙思潮产生时,开发出中国文化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可能对西方现代性面临的困境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4.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他面对秦汉间新的政治形势,积极提倡儒学,自觉对儒家思想做出调整,并在调整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的宗旨与功用逐步为刘邦朝廷所认识,促成了儒学与君主权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儒学由原创儒学发展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将会继续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为了追溯儒学的生命力之源,从孔子创建儒学之初来着手,从中可以发现建构儒学基础的四大维度,即是:个体维度、群体维度、社会维度、超越维度。原创儒学的这四大维度在儒学以后的发展中一直被延续承传,正是这四大维度才使得儒学在两千年后仍然能在人类的发展中体现自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7.
文化建设的立足点问题,是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立足点不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当然就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立足于文化(指传统文化,特别是指儒家文化)来谈文化,还是立足于现实(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谈文化,这关系到文化建设能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大问题。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 在文化建设立足点问题上,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立足点。现代新儒学及其“儒学复兴”思潮,恰是给这一观点作了论证。现代新儒学是相对于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而言的。“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传统伦理学和价值系统的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地位,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这就是时人所称的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代表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西方、印度、中国三大文化系统归结为三条不同的路向,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解放后,现代新儒学思潮在大陆基本上处于消声匿迹,主要转移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146-151
博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广博文化知识与优秀人文素养的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养养成更为重要。传统文化中,儒学理想人格中的修身律己、责任意识、通达智慧等,道学理想人格中的高扬人的个体价值、推崇超越功利倾向的自由人格等,是博雅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成就之道中,儒学的拥有家国情怀、建立不朽的功德言行、怀有敬畏之心等,道学的实现清澈澄明的率真本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以及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实践精神等,对于博雅教育的人格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市场和辩证法吕国忱面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统文化,完全予以肯定,实属复古主义;彻底抛弃,又归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的态度在于,辩证分析传统文化,有所批判,也有所继承。在面临“文化热”浪潮中,认识传统文化的两重性颇有裨益。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史学近代化趋势的审视陈其泰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取向与史学近代化自孔子创儒家学派,至19世纪末,儒学曾经历不同的演变阶段,而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可溯源至十七八世纪,但具有实质意义的输入,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实践所借助的心理咨询理论多源于西方,故受西方哲学影响甚深。其实,对于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某些根本性问题,比如对人的生命本质、人自身、身心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皆有各自的见解和论述。儒学既尊重生命的“求强”意志,又强调“求强”之中的和谐。儒学重视人的整体存在与个体生命的具体生成过程,注重人的主动性和人对命运的自我把握。从儒学本身看,它始终认可原始的身心合一论与当代的身心交互作用论。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西方哲学和中国儒学都与我国的心理咨询实践有内在关联性,而儒学更为贴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国内心理咨询的实践既需要借鉴西方哲学思想更需要借鉴中国的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14.
以政治变革为契机,在政治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90年代的儒学热作为一种文化补救现象,是中国传统儒学面对现代化的负效应而作出的一种表能的反映。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学和儒学热都不是中国现代化所应有的现代文明精神。由于儒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儒学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作为魏晋学术最具代表性的两支,面对需重建已崩毁的汉末解释系统的时代课题时,前者以挖掘儒学固有资源为主,后者更多借助道家之力;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此为两者殊途之处。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已被奠定,这一前提规定了两者是立足于振兴儒学而进行解释系统的重建;在重振儒学凝聚社会精神作用的目标上,两者都不成功;但它们重建解释系统的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此为两者同归之处。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江苏文脉传承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历史上江苏地域的儒学不仅大师辈出,著述丰富,而且特色鲜明,成就卓著。本文指出,古代江苏地区的儒学更多地具有民间与士人的自发性,较少官方主导;江苏儒学更具有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色彩,这既体现于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包容与吸收,也体现于不同学术门类之间的贯通与联系,还表现为南北学术风格的交融与综合;江苏儒学更具有变通和创新精神,在儒学史上一些关键时期,起到了引领发展新方向的作用。此外,儒家思想与江苏地方文化交互影响,凝聚为某些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面向生活,注重实效的现实主义精神;灵活变通,兼容并蓄的开拓精神;稳健笃实、温柔敦厚的中道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的儒学复兴与后现代主义输入对大学萌发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文化熏陶作用。 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诘难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文化根基又是不牢靠的,这两种文化显然都未形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  相似文献   

18.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导致了儒学“学”与“术”的分离。统治者侧重于在“术”的层面上利用儒学 ,而压抑儒家在“学”的层面上的思想追求。面对汉唐间社会现实的种种变迁以及佛教、道教、玄学、胡文化的冲击 ,儒家的“术”仍然持续顽强地发挥作用 ,而“学”却慢慢地衰落了 ,于是才有了韩愈强烈要求对儒学进行改革和恢复儒学本原“道统”的呼吁 ,这成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辨明儒学的性质和旨归,是戴震从事儒学经典诠释工作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儒学是修己安人、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不是追求思维精致、理论完备的哲学;儒家学者的使命是揭明真理和实现真理,而不是追求真理和占有真理;儒学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国治民安,而不在于个人的道德完善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全自足。戴震关于儒学性质和旨归的辨析,对于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儒学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