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其次在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资本积累、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生产资料的转移和积累、培育核心竞争力、知识和技术外溢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三者结合又可以共同创新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还针对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创新能力低、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低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式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6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型工业比重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弱等.制造业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矛盾、制造业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制造业升级与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的矛盾以及体制、机制和认识上的原因.河南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发展的转型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而言是其心脏。目前,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期,应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为探讨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进行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均衡关系存在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且江西省生产性服务子行业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效果存在不同。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起促进作用,建议转变固有的发展思维,并根据江西省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优地发展制造业。  相似文献   

4.
从投入产出的效率角度,运用几种DEA方法和中国省际层面数据,实证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归因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率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足和内部结构不合理并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效率及其原因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6.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文章以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发展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京津冀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伟庆 《今日科苑》2010,(16):77-78
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略  杨俊萍  但斌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74-75,71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类型进行了集聚化发展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2014年浙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但融合水平偏低;同时,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由于发展水平及行业特性不同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以信息计算机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偏低,而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水平较高。据此,提出了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分离、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2-2016年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向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在不同类型行业中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佛山市是我国制造业发达城市,也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过对佛山市制造业的评价探析我国制造业新型化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评价指标,结合既往研究文献和数据可得性,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佛山市新型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佛山市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态势向好。  相似文献   

12.
有关制造业集群的研究在逐渐丰富.国外学者的集群研究关注经历了"集群、集群创新演化、制造业集群协同进化"的基本过程,研究逐渐细致深入.我国学者主要从制造业集群化趋势与空间表现、某制造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为,对制造业集群的创新研究将成为研究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与知识能否接替制造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角色,担负支撑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信息革命以来就是争论的重大命题之一。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的论点从根本上提出了质疑:强调了判断“夕阳产业”的事实性判据在于需求满足程度的观点;并从制造业内涵的拓延和历史使命以及技术保证等方面论述了制造业不会成为夕阳产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业链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迂回生产方式明显,核心企业往往都具备规模优势等等,因此最适合以产业集群的方式组织生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集聚度分析指标体系,利用区位商和产业集中度两个指标可以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分析,了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状况.最后,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运用集聚度分析理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依据结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德才  杜凯 《软科学》2007,21(4):115-118,129
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1~2004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循环制造业指数CMI,并且采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对循环制造模式具有促进作用,而国有化程度高和外商投资比重大的行业则不利于循环制造模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效率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大产业互动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影响因素,建立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DEA作为互动效率的评价方法,并构建相应评价模型;以我国30省市及细分行业截面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效率现状、特征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大产业关联、改善产业资源投入结构、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业管理水平和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式发展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区位熵对2003-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及其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地理集聚度较高且上升明显,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结构效益在下降,各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结构素质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不同.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与绩效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在对经济系统协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关系与协同效应,确定出支配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并通过对序参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系统整体协同有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在行业特征的基础上识别管理胜任力,通过德尔菲方法对这些指标及定义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出28个胜任特征(其中评定出8个核心胜任特征),并采用非结构化的Q分类技术将其划分为5个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