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2.
班级内部偷窃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忽视。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使被偷学生蒙受经济损失,使偷东西的学生有可能走向犯罪,使班内充满猜忌。班级内偷窃行为的特点是发生在班集体组建最初一个月,被偷对象一般是防范意识差的同学,偷东西的同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较好,但是缺爱;促使学生发生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爱的缺失。应对班内偷窃可以从家庭、学校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帮助有偷窃行为的同学认识自己的错误,重新接纳自己。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诚实品质的关键期,也是纠正偷窃行为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但难以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他明确目的(如抉嫌报复、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按偷窃动机来分,可归为无动机一类。  相似文献   

4.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态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殴打他人、相互殴打等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常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偷窃等。如不及时控制和矫正青少年的一般攻击行为,就很容易任其发展成违法犯罪。攻击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心境反复无常,易于爆发激情;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不考虑后果;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一、学生常见的攻击行为打架斗殴这是学校…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道德认知,进而形成品行障碍;当他们自己的认知与新的认知或行为产生冲突的时候,由于处理不当而从事不当行为或产生不道德的认知,进而形成品行障碍。教育者应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形成的引导以及错误道德认知的矫正。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品行障碍形成的认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道德认知,进而形成品行障碍;当他们自己的认知与新的认知或行为产生冲突的时候,由于处理不当而从事不当行为或产生不道德的认知,进而形成品行障碍。教育者应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形成的引导以及错误道德认知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从大学生偷窃现象应当看到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也有偷窃行为,这似乎与大学生的形象相距甚远,但事实却是存在的,而且不只在少数高校,也不只是极个别的人。 大学生的偷窃行为,多数是偷窃本宿舍、本班或本校师生的菜票、现金、衣物、电器或图书馆的书刊、实验室的物品等,也有个别人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内外勾结,团伙做案,危害极大。 大学生为什么偷窃?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有“窃书不算偷”的错误思想,有“拿点小物件、占点小便宜是小节问题”的错误认识,有自己被偷又去偷别人东西的报复心理,也有个别专以盗取异性衣物和他人物品为快乐的严重变态心理。但是,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负面影响下,受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毒化,一些学生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以致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俘虏和牺牲品。我们分析不少犯偷窃错误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追慕虚荣,盲目攀比,节假日频繁出游,同学老乡之间常有聚会,邂逅于歌厅舞场等娱乐场所之间,沉迷于与异性朋友的约会交往之中。这类人以穿着打扮时髦为潇洒,仰慕一掷千金的“大款”、“大腕”,而他们经济不能自主,大多数家庭又难以负担其高消费,于是一些思想基础薄弱又贪图享受的学生便一步步走上了偷窃的邪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品行,已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已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安稳。为了矫正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品行,必须分析其产生不良品行的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和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从而寻找到矫正其不良品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心理卫生科学的研究指出,品行障碍是发生在青少年阶段中违反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的一种不良行为模式。事实表明,学生中的品行障碍,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效果,也制约着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正确理解学生品行障碍的内涵,全面把握这一障碍的特征和分类,对于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消除这些障碍,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品德障碍的特征心理卫生专家对学生品行障碍的界定有具体的标准。一是年龄标准。这种品行障碍,是发生在18岁以下青…  相似文献   

10.
《山东教育》2011,(4):61-62
正常孩子的偷窃 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和被认同,于是,就有一些学生,为了引起老师或是某一类人的关注,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偷窃行为。他拿同学的东西,就是想通过偷拿东西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或者是获得一种象征性的满足:你们不能不理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儿童青少年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成因、干预、预防等问题。并结合现实情境,对儿童青少年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进行了反思,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课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开展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指导;需要察觉、识别、干预青少年的同伴交往等。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之友》2014,(1):23-24
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无庸讳言,在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学校亦非净土。突出现象是:青少年学生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处于上升趋势,偷窃、抢劫、赌博的比例高了,中小学生在校劫同学钱、变相勒索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时下一些青少年学生走上歧路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浅谈几点认识。一、享受欲是一些青少年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据报载,上海曾对5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享受欲的膨胀与他们走上歧途明显有关。在50名失足者中,犯有偷、盗、扒罪的占70%,偷盗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换…  相似文献   

15.
正低年级的孩子普遍缺乏物权观念,他们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为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往往分不清东西的归属,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他们没有偷东西的意识,只要喜欢某样东西,就会顺手拿过来,根本不经对方同意。当然,有些孩子没有物品归属意识也与孩子早期教育有关,有些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按偷窃动机来分,可与"偷窃癖"一同归为无动机一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学生或多或少受到熏染,再加上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网络游戏、网络暴力色情的日益泛滥,使极少数学生表现出不符合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他们有的逃学旷课,有的说谎偷窃,有的打架斗殴,有的沉迷虚幻的网络世界……这些行为严重干扰学校或班集体发挥正常而有效的作用,阻碍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就必须担负起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义务,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四有”人才。那么如何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呢?  相似文献   

17.
周锦萍 《成才之路》2014,(14):37-37
正本文从一位患有"偷窃癖"的女生的案例着手,探讨偷窃行为出现的主客观原因,认真分析,找出病根,对症下药,用爱心唤回这颗聪明的却一时糊涂了的"心"。一、基本情况L,一位高三女生,学习成绩优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劳动积极,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应该说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有一次班主任李老师急匆匆地找到我,要我帮她支支招儿。她班上隔三差五就有同学反映丢东西:笔、本子、手机、钱……暗中,李老师曾让班委会的干部协助展开调查,可每一次都没有结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后天外界影响起了决定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及家庭等各个方面、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以是一种因素起作用,也可以是几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本文将就青少年犯罪原因作一下具体分析。 一、学校教育的失误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从外界不良影响开始的,逐渐内化为犯罪意识或动机,再外化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学校教育工  相似文献   

19.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然而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偷窃现象时不时在班级发生,偷窃行为常常困扰着许多班主任。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20.
郑仁飞 《教师》2011,(24):118-119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然而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偷窃现象时不时在班级发生,偷窃行为常常困扰着许多班主任。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