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秦律》中的“隶臣妾”是奴隶还是刑徒?这是当前学术界正在探讨中的新课题。不少同志认为《秦律》中的“隶臣妾”和其在古代社会中一样是奴隶而不是刑徒。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但是不全面,从发展的观点看来,只说对了一半,而且是不重要的一半。愚见以为《秦律》刊载的关于“隶臣妾”的身份,虽然有不少条文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它的原始遗迹,但是它在历史发展中已构成新的社会成份。“隶臣妾”犯罪被罚为奴,这是原义本义;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它的内涵发生了转移,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刑徒。拙著《秦汉“徒”为奴隶说质疑》,曾经概括地提出这个观点。对此,本文拟进一步作具体论证,借以阐明“隶臣妾”发生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2.
秦汉社会性质奴隶说与封建说,都包含着真理,但在三个问题上都有所忽略,即把佃农与自耕农统称为农民,并以此与奴隶作对照;把奴隶制与地主制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此消彼长;仅争论奴隶占秦汉总人口中的多大比例。按马克思理论,一定的生产关系如能决定社会中其它一切生产关系的地位和影响,则能显示出社会性质。秦汉时期奴隶制、封建地主制和自耕农制三种经济长期并存,地主制与奴隶制实力相当,两者共同占社会经济主导地位,共同决定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因此,这两者决定了社会性质,即:秦汉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的典册中,到处可以看到“庶人”或“庶民”的称谓。(以下通称“庶人”)“庶人”的社会身分是什么?至今争论未结。西周封建论者,说他们是农奴。西周奴隶论者,说他们是奴隶;魏晋封建论者,说他们是自由公社成员。由于把他们的身分问题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以至使一些同志强调说:搞清“庶人”的身分,古史界争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4.
对于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小学学生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我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词与词之间,看不到想象的足迹;句子之外,感受不到诗意的延伸和飞扬。以前是统一的口气和调子,现在是单调的热闹和平庸。”归结起来说,就是语言的贫乏,集体的失语,叙述主体的缺席。我进而把它概括为两个字:“奴性。”作为教育的一个“聚合点”,作文最能透视教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从作文当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透过作文,我们所看到的学生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奴性”的面目:历史的奴隶,文化的奴隶,教育的奴隶,教师的奴隶,教材的奴隶…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的“陈列”或“展览”对教学参考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把北京历史博物馆的秦、汉陈列简单介绍一下。这一阵列主要是表现封建社会中的统一的专制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在这一时代中劳动人民在生产上及政治斗争中的伟大事迹与成就,以及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一进陈列室的门,首先是序幕秦汉地图大油画,是用我国现在的疆域、地形为图底,用颜色丝绳表出秦汉时代的疆域。以下是用七大段组成。第一段大标题是:“秦始皇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用一、彫塑的秦  相似文献   

6.
秦汉奴婢直接涉及到秦汉的社会性质。秦汉社会性质又是古史分期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我国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主张魏晋封建论的学者却认为,秦汉时期我国尚处在奴隶社会;治世界史的学者也用东西对照的方法,认为秦汉与古代罗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尧:《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载《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这是封建贵族从奴隶主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野蛮制度,蓄奴是其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清代的蓄奴现象十分严重。大官僚和珅一家,即有“仆役六百零六人,姬妾六百人”(《庸庵笔记》)。单就《红楼梦》里的贾府来说,主子只有二十多个,奴隶却有三百多人。奴隶的来源,一部分是所谓“家生子”(奴隶所生的子女),如鸳鸯、司棋、潘又安等。这种奴隶子孙相续,世世代代被禁锢在奴隶的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说:“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纵观中国历史,“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两条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停地进行着。在古代,尽管“任人唯亲”的路线占上峰,但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也一直在同父系世袭制、封建继统制的斗争中闪耀着它的光芒。在父系氏族和奴隶制时代,有尧舜“禅让”、文王访贤、鲍叔牙让贤荐管仲、百里奚从奴隶到相国、齐威王视贤才为国宝等等一直被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9.
一《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 ,引入本题 ,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 ,引用丰富 ,层层剥笋 ,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 ,对于国民来讲 ,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国民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用哲学的眼光 ,从表现国民的劣根性的角度切入 ,批判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长期奴役的国民的奴才性格和奴才传统。鲁迅的这一篇文章来得特别。《孔乙己》直指封建科举制度 ,《祝福》直指封…  相似文献   

10.
古人的尚左与尚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但在究竟是左尊还是右尊的研究上,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使得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总结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秦汉以前尚右。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秦汉以前用右为上”;第二、秦汉以后尚右。如陈直《汉书新证》就说:“秦代尚左,但汉初改为尚或”;第三、先秦的尚左尚右因国别、时代不同而不一致。见韩兆倚所著《史记选注集说》;第四、先秦尚左,秦汉以后尚右,“尚左”是正宗,“尚右”是尚左的翻版。其实质则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相似文献   

11.
皇权神化是秦汉封建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它渊远流长,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秦汉皇权神化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后果进行探讨,对于了解秦汉封建专制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都是很有必要的。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封建地主阶级总结了以往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经验,继承并发展了“王权神授”论,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法、阴阳家相  相似文献   

12.
杨青 《文学教育(上)》2008,(16):100-100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寓理的议论方法;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3.
释妥     
论证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兴亡,是半个世纪来先秦史研究最热烈的课题。“奴隶”二字的本义如何?是否适当或比较适当概括这一社会的基本特征?或者如“封建社会”那样,“封建”的本义是封诸侯建邦国,大概由西周封建论得名,与农奴制无涉。殷墟卜辞奴隶的名目繁多,甲骨文已有三四千单字,有无“奴隶”二字?《续甲骨文编》有一个奴字,是私名,释字体例不统一。至于“隶”字,尚未见论及。本文以殷代文字为起点,考释“妥”字。试图探究“奴”字的本义及其形成过程。考释文字要求园通,不能捉襟见肘,因而对字的各  相似文献   

14.
拿破仑·波拿巴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既包括团体的,更应该有个人的,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有一部取材于古罗马奴隶起义的电影《斯巴达克斯》,讲述了斯巴达克斯带领奴隶们起义,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的故事。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罗马将军对几千名被俘的起义奴隶说:“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你们还是奴隶。但是罗马军队慈悲为怀,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受到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斯巴达克斯站起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然后,紧靠他的人…  相似文献   

15.
《汉书·景帝纪》中元四年条,中华书局点校本作如下标点:“秋,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文中的“徒”系刑徒,“腐”即腐刑。此条句读有些问题,现提出商榷。 按上述断句,这段文字的大意为:秋天,赦免了在阳陵服劳役的刑徒之死罪;愿意接受腐刑者,官府给予批准。这样标点使史料的内容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第一,秦汉刑徒是  相似文献   

16.
《女儿经》大约出笼于我国明代。它是封建统治阶级向妇女灌输孔孟之道的通俗读物,通篇充塞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儒家黑货,系统地宣扬了一整套束缚妇女思想的封建道德,真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害人经”、“吃人经”!《女儿经》露骨地宣扬孔孟的“天命观”,要妇女“遵三从”,说什么“命不遇,只是贫”,“夫君话,就顺应”,“遵三从”,“习礼义”。《女儿经》喋喋不体地宣扬这一套陈词滥调,无非是要告诉人们,妇女天生“卑贱”,命里注定要做男子的附属品,从生到死,都在男子支配下,充当男子的奴隶。在孔孟之徒看来,只要妇女屈从男  相似文献   

17.
听到一位学生说:“昨天迟到了,被罚抄两遍课文。”又一位学生说:“上午因在课堂上讲小话,被老师罚抄课文三遍。”学生说的是实话。时至今日,有的教师仍把罚抄当作教育学生的“法宝”:作业未做完,罚你把某课生字词抄五遍,作业出现某些问题,罚你重做两遍。据笔者调查的30个学生说,他们都有被罚抄经历。  相似文献   

18.
就法律形式而言,秦汉商法主要由“律”、“令”构成,另辅之以“式”、“科”、“比”等。战国晚期至秦朝为封建商法架构形成阶段,西汉前期为封建商法充实阶段,西汉中后期为封建商法强化阶段,东汉为封建商法疏落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晋国对秦汉制度的重大影响杜以坚,高梅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如果说秦汉以后的封建历史是“流”,那秦汉时期的历史就是“源”。李斯等人曾赞美秦始皇日:“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都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二二一年,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是到了公元前二○九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很快便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起义,使秦王朝二世而亡?两千多年来,反动统治阶级利用孔孟之徒的謬说歪曲成是由于秦始皇实行“暴政”。在批林批孔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今天,正确认识秦王朝建立后面临的阶级矛盾,认识赵高篡权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对于了解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识破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狰狞面目,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