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对庄子生死观的研究一般遵循"超脱"生死的进路,而很少提到庄子在生死观中的"执著"思想。而在庄子的生死观中,执著和超脱存在着内在张力,不可偏废一方。因此,本文立足二者的演变和辩证关系,重新构建庄子的生死观。具体而言,庄子的执著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感性之身——"心不死"境界——道的境界;庄子的超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的逻辑进程:气化和物化的存在——齐生死的认识——道的境界。执著是从肯定方面演进的,超脱侧重于否定方面演进的,肯定和否定的进路都归于道的境界,道是庄子生死执著和超脱丰富内涵不断演进的契合点和最终归宿。可见,庄子哲学的生死哲学是向道而存在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由庄子的生平和著述入手,分析庄子思想的核心--"道"的产生根源和本质,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力图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庄子之"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庄子理想人格内涵的分析,从其背景及实现的途径中来探讨庄子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与其"道"的哲学思想的实现过程同一性.并以此来具体探讨庄子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用“道”的语言读出庄子寓言中的道义是理解庄子境界的关键.其路径可以从人的世间境界感知觉受层层提升进入道者的世外的境界觉受.从中体会到庄子所谓的境界的真实含义,明白道的三个层面的内涵.最后获得庄子的最高境界——始终在“一”的境界里,没有分别,无论境界怎么转化呈现,始终都是知觉的,从而在境界中创造人生.  相似文献   

5.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塑造了一批形残神凝、极具哲思的残疾人形象,他们貌丑而心洁,体残而德备,完成了从残缺中的定位、超越、蜕变、升华,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体系。庄子刻画了"以不全而大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豁达自在、安时处顺"、"才全而德不行"四重层次不同的残疾人形象。这四重层次不同的畸形人物形象,流溢着庄子对残疾人丰满圆融的生命哲思,承载着庄子超越形体局限的至高无上的"道"。  相似文献   

8.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9.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10.
庄子把道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毕生都致力于追求道的超越境界。庄子笔下的道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普遍性;庄子的道是混沌的道,万物为一,没有差别;在庄子的世界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庄子以自己独特的道的视角,来审视当时主流的礼乐文化。在阐释自己的礼乐观时,庄子将其道家化,赋予礼乐更多"道"的特征。庄子的礼在道统治之下,面对现实社会中礼治的无道和失序,他提出了道治下的理想秩序。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4.
柳松 《职教论坛》2005,(35):59-60
一、庄子追求"出世" 儒与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镇,而道以老子、庄子为本.庄子哲学追求的也是人与世界的和谐,但它与儒学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与天、与道的和谐,追求的是与自然之大化流行之和谐,而儒学所追求的只是与宗法社会的和谐,因此儒是"人世"的,而庄子则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技术观的论述,是对其哲学范畴"道"的一种阐释和维护。不能因为庄子赞扬或批判技术就认为他是一个技术倡导者或反技术主义者。庄子论技术的核心是道,焦点在人,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就能达到对技术的审美改造,"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才能"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技术与知识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人们已经将技术与知识工具化、真理化.被工具化了的技术与知识导致人内心灵性的失落,遮蔽了人真正的存在.庄子的技术观与知识观实质上是对人的道性的彰显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庄子》的"道"(气)本体哲学观念为出发点,探讨了《庄子》所提出的"有机事"而"无机心"的可能性。文章指出,《庄子》所描述的完成"机事"的方法是以"心"合于"道"(气),而修为之"心"的本质在于"道"(气)本体的"自然"演化之途,这牵涉到"心"对"道"(气)本体的领悟层次,并由此相应地区分出众人、贤人、圣人、仙人、真人或至人,最高层次的真人能够使"机事"合于"自然"之道,从而指明了完成"有机事"而"无机心"的"人工"合于"天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对卡夫卡有着深远的影响。身处逆境是卡夫卡和庄子在文学及哲学观点上不谋而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两人都习惯以"异化"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来倡导"反异化"的思想。但卡夫卡并没有全盘接受庄子的观点,而清醒的意识到了庄子提倡的"道"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是卡夫卡区别于庄子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